对于社交/视频/直播的本质有很好的认识,微信的各种功能也是这些本质东西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体现。希望自己能get到这些本质的东西。
张小龙对于目标/结果的认知较高,更多的是从产品/用户出发,而不是为了获得什么样的结果/数据才去做什么事情,数据只是最终的一个结果。
朋友:
相比与普通的互联网产品(微博/抖音/快手)的内容分发,这里多了一个渠道“朋友”,这也是微信的优势所在,其它产品很难短期内形成微信这样的社交圈,也可以说是不可能。基于社交的内容推荐更有说服力,更能得到用户的肯定。
虽然张小龙一直强调,当内容十分丰富时,机器推荐未来才是会占大头。单从理性角度上讲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内容逐渐丰富时,推荐的质量也越高,可以做到越来越逼近用户的真正需求。但是人类的社交不是简单的去阅读自己喜欢的内容,人们也会十分关注身边人在看什么/做什么/玩什么,这也成为自己了解自己朋友家人的一种渠道,所以我觉得朋友这一部分一直会占有很高的比例,也是无法被推荐所替代的。
推荐:
容易形成负向的循环,也容易形成正向的循环。前期内容较少/质量较差时推荐的效果也很差,需要依赖其它手段去做推荐。
关注:
自己关注人的内容
一屏里的内容条数,应当跟命中率成反比: 你越是确定这是用户感兴趣的东西,你就可以让他展现的区域越大,如果你百分之一百确定,那就可以全屏去展示,因为这样的阅读/观看效果最好。
朋友圈没有去做全屏浏览也是因为,你并不是对每条朋友圈对内容都干兴趣,更多的是浏览一下。
背景:
互联网的内容形态一直在改变: 博客-图片-视频 (普通人更能生产/消费)- 直播
张小龙把直播说成“短视频”的更高形态,门槛更低,能被更多的人接受,这一点我并不是很认同。
它们更多是一种互补的关系,直播的门槛也不比短视频低,它不同与一般的聊天,你要掌握了一定知识/准备了一定的东西才能直播。说它们是互补关系,是因为我觉得直播只是实时性高一点的短视频,对于实时性要求不高的内容(例如知识分享,但是像直播带货/娱乐互动类型的实时性比较高),直播后的视频就是一种很好的视频内容。
终极形态:每个人可以通过直播人的眼睛看到他所看到的
3. 产品/观点对于视频/直播不做流量推广,通过社交去推广。让真正去做好内容的用户去获得回报,而不是花钱买量的用户获得回报。(抖音/快手做不到这一点,没有社交关系)
社交化的产品很难提前知道他在用户中的效果,只有当用户真正参与/互动到过程中才能知道结果。
拍一拍/表情是对古老人与人表达的一种方式对模拟
产品是拼创造力而不是拼人力,人多内耗也会很大
连接:世界由万生万物连接起来,微信可以做最底层的设施,连接万物可以产生非常丰富的结果出来。 连接人/连接内容/连接服务,通俗点讲其实就是做平台,但又不是单一对平台,各个平台之间通过社交联系起来又会产生不一样对结果
简单: 美观/实用/优雅,最简单的有可能是最好的
很好奇微信的kpi考核是怎么样,张小龙很强调从产品本身/用户思考,不已结果(数据)为目标?
好的数据一定是好的产品?现在很多互联网产品都会通过各种红包/签到/任务体系来提高时长/留存。这种方式能吸引用户来体验产品,但是并不能提升产品,为什么每个产品都百分之两百对热衷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