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家关心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价值是否大于生产该商品所需价值的总和。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不仅要生产价值,还要生产剩余价值。工人将自己的劳动力物化在商品价值,在生产过程,假如10份的预付资本(包括6份劳动资料,4份工资),生产出12份的商品价值。这就产生了价值增殖。
价值增殖过程,是生产商品一定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上去;作为价值增殖过程,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形成新的价值,其中就包括了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过程,必然是追求价值增殖过程。
第六章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从价值增殖的角度看,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不变资本指的是为生产资料、劳动资料付出的资本。可变资本指的是支付给劳动力的资本。可变资本不仅可以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生产自身的等价物,还能生成一个超过等价物的余额,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家追求的就是剩余价值。
第七章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是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准确表现,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例,也是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例。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可变资本的增加,资本家预付资本也会增加,相当于资本家总成本在增加,就好像剩余价值不是由可变资本而是由预付资本生产的。这种假象,掩盖了资本对工人的剥削。
工人不直接生产所需的生活资料,而是通过生产其他特殊商品来获取同这些生活资料价值相等的价值。如果工人每天生活资料价值6个劳动小时,那他每天的平均6小时的劳动就是为自己的劳动。
第八章 工作日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会尽量延长工作日,如果可能的话,甚至会把一个工作日当成两个,但是工人也会坚持要求把工作日限制在一定的正常量。
一个工作日可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工人维持自身生活的劳动所占时间为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为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一定的情况下,资本家要追求剩余价值,就会不断延长剩余劳动时间,造成工作日的延长。但是工人会强烈斗争(罢工等),要求资本家把时间限制在正常范围。
第九章 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一定的情况下,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和可变资本成正比。工人人数是决定剩余价值量的重要因素。
19世纪资本主义进入机器大生产阶段,资本家加大对工人的剥削,最大限度延长工作日,但是这种做法很容易遭到工人的反对。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增加工人工资,但是工人工资增长率低于生产效率的增产率,实际上也是劳动力价格的明升暗降。
第三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生产的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提高生产力。
假如原来的工作日为10小时,包括6小时的必要劳动时间和4小时的剩余劳动时间,如果生产力提高了一倍,那么必要劳动时间就缩短为3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就延长为7小时。劳动力价值的降低要求生产力的提高。
第十一章 协作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是同一个资本家同时雇佣较多的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扩大自己的规模并提供大量产品的过程。许多人有计划地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就是协作。协作会产生一种集体力。
资本主义劳动规模的扩大,促使工人协作劳动,协作不但有助于减少生产成本,而且产生一种比单个劳动力的总和强大的多的集体力,有效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协作是资本内在的生产力。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形式。
第十二章 分工与工场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分工是以生产资料积聚在一个资本家手中为前提,社会分工是以生产资料分散在许多互不依赖的商品生产者手中为前提。
为了在一定期限内完成大量的商品,资本家把制造一件产品的各种操作分配给不同的手工业者,共同完成一种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随着分工越来越细,这种局部操作逐渐成了特殊工人的专门职能。工人变成了生产机构的一个器官。
第十三章 机器与大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