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无论是什么职业,都需要懂一些金融、经济的知识。以前的文盲是不识字的人,而现代的文盲则是不懂计算机、经济等领域常识的人。我们不应该做书呆子或者只是专于某一领域的人,而应该全面科学地发展。现在各种“概念经济”被媒体炒得火热,区块链方兴未艾。但是我们不能做盲目的投资者,如果你对经济领域一窍不通却想投机取巧,那也只能是镜花水月一般。马克思的《资本论》对经济学有了一个大致的概括体系,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式,无论是对于西方的经济理论,还是国内的市场经济理论,都有十分重要的阅读价值和参考价值。由于各种因素,在寒假暂时阅读了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事实上,资本论阅读起来还是相当吃力的,所以在阅读过程中也是参考了许多文献,但还是有晦涩的地方。
第一卷主要是针对资本的生产过程,从商品、工人、剩余价值等角度,阐明了社会生产与再生产,工人与资本家等多方面的关系。我们生活在一个商品社会,无论你是什么职业,学生、农民、工人、教师、企业家……都无法摆脱商品社会的影响。事实上,公司的职员和工人本质上一样的,资本家通过榨取下属的剩余价值,不断生产与再生产,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都学过历史,很多历史事件的成功或失败都与社会生产力息息相关。要仔细了解这其中的因果关系,就需要我们对生产力、资本、阶级等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事实上,资本推动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又推动资本的扩大与积累。如蒸汽机使得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爆发,所以资本得以快速发展。
第一篇 商品与货币 第一章 商品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元素,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一切的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所以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商品价值的衡量。事实上,资本家只关心商品的价值,但是由于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所以资本家还会注意到,对于使用价值大的物品,消费量高,商品的价值较容易体现。缺少任意一个因素,物品都不能成为商品。
第二章 劳动商品中有价值的,是物化在其中的人类劳动。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量或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社会的,必要的,平均的,所以不能以某个或某些人来衡量。
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举个例子,对于布和纱,针对某一部分的使用价值进行的生产劳动,尤其是有用劳动,可以看作是一种具体的劳动。但是无论是布还是纱,都是人类劳动力有目的的耗费。从生理学角度,一切劳动都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有用劳动也可以形成商品价值。
第三章 价值形式与交换价值商品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是使用物品和价值承担者的综合体。商品有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从早期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简单个别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比如,20尺布=1件上衣,这个价值形式,当一件商品处于相对价值形式时,另一件商品就处于等价形式。这时候如果仅仅是一次偶然的交换,那就是处于第一阶段。一个商品的价值需要通过在交换过程中其他商品来反映。在交换时,如果一个商品的价值经常表现在许多其他商品上时,这个商品的相对价值形式就被扩大了,这就是第二阶段。再后来,又出现了20尺布=40斤小麦,20尺布=2斤茶叶……每一类商品的价值都是简单统一的,就进入了第三阶段。
第四章 货币形式货币是交换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其他一切商品都是货币的特殊等价物,货币是它们的一般等价物。当一种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与等价形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成了一种货币商品,具有了货币的社会职能。特殊商品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形成了价格形式。货币的出现,使得商品内在的矛盾转化为商品与货币的对立。一切商品只有换成了货币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二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五章 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通过自身的活动,来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商品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劳动力卖者把自己的劳动表现在商品中,表现在满足某种需要的物化过程中。
工人将劳动力当作商品卖给资本家。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之后,劳动就成了资本家的所有物,就不再属于工人的所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