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I know about A/B Test (1) : 均值型指标与比值(率)型指标的计算区别

因为最近在找实习,所以打算把自己之前学过的关数据分析的知识总结(复习)一下。在总结A/B test时,我发现中文互联网中关于A/B test的总结已经很多了,但是对于均值型指标和比值(率)型指标在设计实验、计算统计量时的区别却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总结。甚至有的文章给出的计算公式语焉不详、前后矛盾,计算样本数量给的是均值型指标的计算公式,计算Z值时又给出了比值(率)型指标的计算公式。

均值型指标和比值(率)型指标

在互联网数据分析中,有许多指标是数据分析师所关心的,对于不同的数据分析任务需要选取合适的指标。对A/B test而言,这些指标可以分为两类

比值(率)型,如点击率、转化率等

均值型,如人观看时长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统计学中,这两类指标的假设检验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效应量(Effect size)的计算、所需样本量的计算以及Z检验统计量的计算。

所需样本量

在给出计算样本量之前,首先介绍一下样本量的四个影响因素,分别是:

显著性水平(α):显著性水平越低,对实验结果的要求也就越高,越需要更大的样本量来确保精度

统计功效(1 – β):统计功效意味着避免犯二类错误的概率,这个值越大,需要的样本量也越大

均值差异(\(\mu_1, \mu_2\)):如果两个版本的均值差别巨大,也不太需要多少样本,就能达到统计显著

标准差(σ):标准差越小,代表两组差异的趋势越稳定。越容易观测到显著的统计结果

一个A/B test需要的样本量就由四个指标进行计算:

比值(率)型指标

\[N = \frac{(z_{1-\alpha/2}\sqrt{2\frac{p_1 +p_2}{2}(1-\frac{p_1 +p_2}{2})} +z_{1-\beta}\sqrt{p_1(1-p_1)+ p_2(1-p_2)} )^2}{(p_1-p_2)^2} \]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wspsj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