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营销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混社区,唯一难的是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今年很少上知乎之类的所谓知识共享的社区了,因为里面充斥着大量的营销型内容。比如“XX公司面试经验”、“几分钟用XX框架做个TodoList”等等等等,用两个词语概括就是“捷径”和“入门”,而且往往这类文章能够得到大量的“赞”。虽然不可否认这类文章对于部分人群是非常有用的,但如果技术社区的绝大多数文章停留在这样的程度上就很可悲了。
今年有幸参加了Qcon,还写了一本关于前端工程化的书。我个人觉得自我营销可以适可而止了。之所以把这两件事归类为自我营销,因为它们与本职工作并没有太大关系。参加Qcon分享的虽然是公司的工作内容,但也仅仅是在获得上司批准后的个人行为。写书是对2016年工作经验的总结,与今年的工作内容也关系甚微。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需把精力全部投入在工作本身上了。三年不长不短,但是足够让技术人员的能力得到质的提升,从而分歧出不同的发展路线。
横向架构还是纵向技术?这个问号其实大可不必,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就确定了后续的发展方向,截至目前仍然保持初心,不断扩展横向的知识面。有必要解释一下我个人对于架构师和技术专家的理解:
技术专家是对某个垂直技术领域有非常深入研究的人,简单概括就是一专多精。其价值体现在对技术的布道、进化、以及以此技术为核心的技术架构上;
架构师是对某个业务或工程领域的本质有深刻理解,从而能够制定合适的技术选型、架构模式以及人员分配,简单概括就是精于一业。其价值体现在架构对于业务或工程的支撑、融合以及演进上。
刚刚参加工作时更喜欢钻研技术的细节,甚至有些钻牛角尖。恰恰又遇到了JavaScript这门“丑陋”的语言,现在回想一下当时很多所谓的技术细节其实都是这门语言的“糟粕”部分。比如隐式类型转换、包装类型、float数字莫名其妙的精度等等等等,导致现在对于动态类型异常反感,越来越喜欢繁琐但严谨的C++和Go。
后来觉得研究太细化的技术对业务提升不大,就慢慢转向了性能优化方向,开始研究GC和动画加速。时至今日我仍然坚持性能是用户操作体验的核心,但对于业务产品来讲,争夺用户更核心的竞争力体现在迭代速度和稳定性上(比如大名鼎鼎的P***hub,看看人家那更新率和稳定性,过了墙就没挂过!当然了,其“业务类型”才是核心竞争力...)。遂“奋不顾身”地投入到了工程和应用架构领域里。
家庭媳妇老称呼我为“大神”,说她除了大师(更大的神)以外没见过这么牛逼的前端工程师。就冲这没见过世面的样子就值得娶了。她说当时我还有个绰号叫“拖鞋暖男”,因为秋冬季节我喜欢穿着一双大红色的棉拖在办公区晃悠。比我小5岁,挺有趣的一小姑娘。学过播音,会说拿着塔嘛的喇嘛和提溜着喇叭的哑巴;歌唱得不错,最擅长的曲目是普通的disco~
15年就瞒着父母领了证,闪婚。虽然认识的时间不短,但结婚前正式谈恋爱也就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当时也没仔细想以后能不能买得起房子啊、这妞会不会是女装大佬啊、丈母娘会不会刁难啊等等乱七八糟的事。我想着应该是我这辈子干过的最吊的事了,事实证明也是一项非常正确的选择。虽然独生女有点小任性,不太精于人情世故;有点馋,见到三文鱼就走不动道;有点懒,驾照至今科目一还没学;有点唠叨,嫌我脚臭...
有这么一句名言:
在北京有了房子就有了归属。 ——鲁迅
鲁迅不承认说过这句话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也觉得这真是一句毫无逻辑的屁话。我以前也以为老是漂着不好,有了房子就能多好多好,可真有了之后却并没有原本想象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