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的时候最关心的是院子,当时我想:有个自己的院子真不错!种上花种上树,还买了个遮风避雨凉亭,想着以后周末可以看看夕阳品品茶。结果自从凉亭摆上以后就再也没用过,目前它唯一的价值是下雨天能让二狗子有地拉尿...
倒也不是没有时间,只是缺乏闲情逸致。我们夫妻俩都很在意工作,本质上就是怕工作不顺而撑不起这个家。这栋房子并没有丝毫减轻这座城市带来的危机感和漂泊感。
归属感是个什么东西还真说不清楚。说到房子,最有归属感的是农村老家的那栋平房;说到城市,北京是最冰冷的,上海的冬天实在是讨厌,这些年反而最想念的是南京。也搞不清楚为何对南京有莫名的归属感,可能是在那遇到了最多最好的朋友,也可能是当时身处校园没有深刻接触社会。
社会很多人说我们80后赶上了最差的年代,完美躲避了所有社会福利:上小学时大学不要钱,上大学后小学不要钱;没参加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要靠抢的。但是我反而觉得我们生在了一个不错的年代,尤其是对于生长在农村的我来说。我们成年之前所接触的是一个相对纯粹和封闭环境,这得益于当时中国的互联网还没有发展起来。所接受的价值传输都是从教育和父辈传承而来,并没有机会接触和了解现今如此多的糟粕“文化”以及社会阴暗面。就跟格林童话一样,给孩子看到的是美好的一面,长大后才知道其背后残酷的现实,强烈的反差增长了心里的戾气。
玛蒂尔德:人生总是这么苦么,还是只有童年苦?
里昂:总是这么苦。
这几句台词结合国情应该把“童年”改成“成年”。今年的北京挺闹的,10月份去上海的时候机场安检把腰带都扒了。当然对这些事早就见惯不怪了。我的爷爷当过民兵打过鬼子,一生见证了我党的创业和发展;我的父亲出生于1958年,经历过大饥荒和黑暗的十年。我年少时曾向父亲吐槽过这个社会,但是他的反应很平淡,用他的话说就是“自古如此”,官也如此民也如此。后来稍稍年长后抱着非常“积极向上”的目标阅读了《金ping梅》,然后发现兰陵笑笑生所描绘的民间百态跟所谓的现代社会比起来简直如出一辙。
近几年那股子愤青劲越来越少了,今年社会上发生的很多热门事件都没参与评论和转发,比如携程和豫章学院。一是因为在我所生长的农村学校里体罚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二是因为这些表面上被批判的携程和豫章学院们都只不过是政治权利的挡箭牌罢了。但是唯一一次让我失去理智的是红黄蓝的虐童事件,时至今日我仍然不完全相信打致幻剂和性侵只是谣言。红黄蓝的事被曝光以后,我和妻子慎重思考了生孩子的问题。
丁克我和妻子都不是丁克族,只是近两年还不想生育。红黄蓝是一个引子,引出了我们坚定晚育的决心。
从人口控制方面,这个社会是畸形的。小时候见识过为了躲罚款而被寄放在别人家、管别人叫爸妈的孩子,最近又见识了“催”生二胎的。我有时候就想:人为什么要孩子?是责任?是义务?养儿防老?意志传承?吾辈何以为战?天性不可夺?
等我想明白这些事再说吧~
而且我也不想让我媳妇成为那种天天围着孩子转,朋友圈10条有9条是晒娃还有1条是育儿心经的家庭妇女。我还想带着她多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春天去了趟大理,租了辆电动车从古城一路骑到洱海。这俩地方其实没什么感觉,典型的旅游区,商业味太浓。反倒是去洱海路上经过的几个白族村子很是漂亮。路上的车很少,乡土味很浓。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纯粹的景色、声音和味道。山高云低,白墙青瓦,田间有劳作的人,林里有叽喳的鸟。
今年有个综艺节目叫《漂亮的房子》,有一期在福建找了一栋临溪而建的民房:
我当时就感觉,这样的住所不就是陶渊明所说的世外桃源吗?天蓝水清,山高路远,这应该是中国最典型的人文景色之一,也是作为武侠爱好者能够想象到的最美的地方。但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是:那个村子的原住民几乎已经走光了,只留下了不到两位数的人家,留下的这部分人的生活也是靠最原始的手工劳作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