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计算机专业硕士毕业生的求职经历和感想

我的周围充斥着计算机专业‘工作经验比学历要重要’的观点,我从来都不否认,但是考研不仅仅是为了一纸文凭而已,考研是努力博取继续进修的机会,在学习更丰富更高层次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争取时间付诸实践,锻炼专业技能。据工信部统计,虽然中国学习IT的学生很多,但IT人才仍然非常奇缺,因为在在IT人才中出现了严重的瓶颈,即大多数IT人员为基层人才,中高级人才还是供不应求。鉴于这一客观事实,考研还是很有必要的。 老师告诉我考学术型研究生是为了做学术研究,然而硕士研究生只是初级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还较为薄弱,学术研究项目其实只能是由博士来做,这么来说的话考取学术型研究生就是为了考博,当然, 还有另外一个选择,做高校教师。这一理论是有事实根据的,其实国家硕士研究生发展中心对学术型研究生的定性就是考博做学术研究或做高校教师。但是莘莘学子并不了解国家对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目的,只是盲目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所以大学毕业感觉竞争力不够强,于是继续考研、攻读硕士学位充实自己,这种想法固然是好的,但是不了解真实情况,没能获得预期的实效。由于2009年以前的学术型硕士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硕士研究生是学术型的课程但是大部分确是不读博士出去找工作,大部分的单位都反映学术型硕士专业技能太差,工程研究能力弱,又没有什么学术研究能力,学术研究型项目其实也只能由博士来做,而所谓的学术型硕士根本没有什么研究能力。教育部觉得形势严峻,作出硕士研究生主要面向应用的决定,推出了“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形势,并且从2010年开始减少学术型硕士,减少的名额用以增加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最终达到专业型:学术型=7:3,(中国现况是专业型:学术型=3:7)全日制专业型硕士重点培养工程创新研究能力,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而学术型硕士专门供给读完硕士后马上读博士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和准备当教师的人才做中间跳板用。中国的硕士研究生的性质将面临,已经面临一次重大的改革。在这场改革中工科计算机专业考取专业型硕士的价值就渐渐的显现出来了。这让“想登上软件开发最高宝座--工程管理人员、系统架构师、软件设计师,就必须先在企业里老老实实的敲几年代码”成为过去,最终实现了高学历意味着高起点,这让我想起了黄埔军校,在学校就千锤百炼,打造实用型人才,迎合企业用人单位的需要,这样才真正的实现高学历拥有高水平。

----------------------------------------------

 1.读计算机研究生最好要有实际际开发经验        这里所说的有实际开发工作经验通常应该具备:1)你已经认为C++和汇编语言都是很简单的语言,并能够自如地运用; 2)你完全理解STL为什么这么重要;3)你能够在30分钟之内想到正确的五子棋AI算法设计思路和方向;4)你能够独立地解决所有的编译与链接问题,哪怕你从来没有遇到的问题,你也不需要询问任何人;5)英文网站是你的首要信息来源; 6)能够读懂英语写成的国际标准,比如NTFS磁盘格式标准。 7)你经常站在集合论的角度思考算法问题;8)能够理解一个简单的驱动程序,能够理解一个简单3D交互程序;9)你能够认识到线性代数和概率论在实际编程工作中的极端重要性;10)你完全理解COM的设计思想,尤其能够理解COM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 11)当我说到虚函数的重要作用时,你不会急着去找书来翻; 12)你能够说出C++为什么比其他语言优秀的理由,记住这种理由应该来自于你的开发体会,而不是因为其他人都这么说。此外还有很多判断标准,但如果你同时具备5条以上,可以认为你已经具备相应的开发经验了。在这种状态下读研,你将取得读研效益的最大值。      当然,如果你有实际开发工作经验,感觉自己的水平和实力进入了一个高原期,迫切需要从理论上提高,那么计算机学院是唯一选择。因为计算机学院才能让你在理论上更上一层楼。当然能不能更上一层楼最终还是完全取决于你自己。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工作经验并不一定等于开发经验,我见过很多工作2-3年的人,但是没有一点开发经验。比如我。我原先的室友,研究生毕业,现在留校当老师,他好象从来都不写程序,好象也写不来程序。还需要说明的是,考计算机的人未必个个都是高手,严格来说,大部分都不会编程序。也就是说,庸庸碌碌之辈仍然占绝大多数。我的许多研究生毕业的师兄都只有到高校教书等,甚至找不到工作。所以不要寄希望于拿一张研究生文凭出去赚高薪。但是,对于有实际开发工作经验的人,要想自己在3年之中有一个真正的提高的话,计算机学院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2.为什么要读计算机研究生(目的)    读研最重要的是要明白你自己要干什么,不能等导师来告诉你你应该干什么。研究生的优势在于理论功底深厚,思维具有穿透力,当然编程能力首先要过关,不要读完研究生还不知道MFC程序的WinMain函数在哪里。所以,研究生期间,你一定要做有理论深度的算法设计,比如大规模数据的搜索算法,性能是首要考虑因素,不要奢望SQL函数能够帮你解决问题,所有的问题你都必须自己解决,你必须解决内外存交换的性能瓶颈。再比如极品飞车的3D场景生成,图形变换,碰撞检测,物性模拟,纹理映射,灯光模型等等,这些都是可以保证你能拿到2万以上月薪的技术。如果你认为这些东西太难,不可能做得出来的话,那么你就不适合读研。真的,要是你认为读研之后还是要去搞一般的程序设计,如信息管理系统之类的软件,那么你读研的价值就完全不会得到体现,因为这些工作根本就不需要读研。 如果你只想成为软件开发高手(比如认为会编驱动程序或杀毒软件就是高手的那种),建议工作,不要考研;完全没有工作经验的,也不建议考研,你进来了只有瞎混一通。如果你有上述工作经验且想成为高级软件工程师(能够独立理解并设计出快速傅立叶变换算法的那种软件工程师)的话,那么强烈建议考研。考研让你有3年放松思考的机会,也有3年让你思想和技术积累沉淀的机会。非常难得的机会。不考研的话,这种机会就是一种奢侈,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么一种奢侈。同时,不管你是哪一种情况,都不建议考软件学院。除非你是女生,把能够成为一个研究生当着一生最大满足的那种女生。  3.读计算机研究生投入与产出分析   1)机会成本。这是个经济学问题。读研的机会成本的确是很高。任何人都可以简单地计算出来。所以,我也不赞成所有的人都去读研。读研只适合那些痛感数学在编程中的极端重要性的人。如果对理论工具和理论思维的极端重要性没有切肤的认识,那么读研的价值几乎为0;读研的好处在于:A,把你自己放在一个学术和工程的交叉点上;B,让你具备了进入微软等世界顶级软件研发机构的可能性;记住只是可能性。但是不读研这种可能性为0C,如前所述,如果没有读研的机会,你也就没有静下心来好好钻研几年理论的机会;一边工作拿高薪,一边深入地学习各种理论,诸位认为这可能吗?我反正认为不可能,我觉得学习钻研理论最需要的就是一个长期安静独处的环境,一边工作一边读书是不可能有这样的环境的,你会觉得每天都在疲于奔命。而读研正好可以提供这样一个环境。我同时还反对整天跟着导师的屁股后面跑,这样会浪费很多时间。读计算机的研究生,主要依靠自己去查阅最新文献,自己去研读文献,和导师的口头交流一个月一次就足够了,前提还需要导师的水平足够牛。如果导师的水平不牛,这也没关系,不理他就是了,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即可。
  2)教学质量。就如网上一个人说,全国都是洪桐县中无好人,尤其在计算科学领域,大牛极少。那为什么还要去读研?大哉问!把读研的收获寄托在名校或名师的名我认为气上,是注定要失败的。读研全靠自学,研究生之间的差距全部体现在自学能力上面。又有人问,既然是自学,为什么非要读研?回答是:因为读研就是为你买一份保险,就是买一份你自学三年之后不会失业的保险。这份保险主要是一种心理上的后盾,让你在自学过程中经得起诱惑,能够从容镇定地去追寻计算机理论发展的坚实足迹,从欧拉,费马,高斯,康托,图灵等巨匠那里寻找方法论的珠宝。倘若没有这份保证,你在家里面自学3个月,保证你会被失业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何谈安心学习?
  3)理论与实践。这没有定论,如前所述,管理信息系统,设备驱动开发,工具软件开发,软件病毒剖析等等这些工作不太需要创造性,需要的是耐心和经验,需要的是对既有规范的准确理解,这类开发工作最适合在实战中提高,理论学习没什么作用。但是在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图像压缩,虚拟现实,巨量数据检索,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图形学等等领域,理论学习就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这些领域的突破对人类的生活的影响是极其巨大而深刻的。某些领域处于一个极其快速发展的态势之中,比如计算机图形学,相信诸君能够从众多3D游戏的灿烂辉煌中体认到我的这种说法。在这些领域,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一切都是那么遥远,不管你花了多少时间在编程上面。
  4)知识结构。首先声明,我不是一个纯粹理论激进分子,即认为除了理论之外,一切都不重要。我认为,纯熟的编程技能是最基本但也是最必不可少的技能。没有这个基础,一切计算机理论就是空谈(研究图灵可计算性理论的研究者除外)。有了这个基础之后,一些基本理论学习方向必须重点突破。
 4.读计算机研究生应具备的理论素养
  1科学哲学。这是核心中的核心!可惜国内不开这门课。不但不开课,而且还作为批判对象来引用,实在是遗憾至极!这是一门教你如何钓鱼的学科,在一切科学研究中居于最核心的地位。它是古今科研方法和思维方法的集大成者,很难想象一个成熟的研究者没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体系。科学哲学最需要的是领会与总结,它的思想与启示会伴随我们的一生。
  2康托集合论,矩阵方法,离散结构,图论方法,群论方法之间的紧密关系。最重要的认识这些理论对实践的重要启示和方法引导。我始终认为,如果你学了一门理论之后,却不知道这门理论有什么作用,那么你的理论就白学了,你什么东西都没有捞着。所以,学习任何理论之前,先问自己:它有什么用?在哪里用?如何用?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理论,你才会真正地学到东西。用这三个问题去问你的理论课老师,他的回答就是判断其实际水平的最佳标准。
  3思维要有极强的穿透力,学会看透文献作者没有写出来的动机。绝大部分大师都有隐瞒自己最具有方法论启示意义的思考环节的习惯。牛顿和华罗庚先生都有这个坏习惯。这让大家认为他们是天才,因为很多问题他想到了,我们想不到。但是为什么他们能想到,我们想不到?他们是怎样想到的?没有人告诉我们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时的思考过程,当然,牛顿可以慷慨地把他的思考结果告诉我们,但是,他那可以点石成金的金手指却没有教给我们。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培养透过文章看穿作者背后意图和动机的能力,在这方面, 台@@湾 的侯捷和美国的Donbox是绝佳典范。这两只老狐狸(呵呵,是爱称)凭着其猎犬一般的嗅觉,抽丝剥茧,一个把COM背后的幕后设计动机揭开并暴露到了光天化日之下,另一个把MFC的宏观架构做了一次完美的外科手术。其非凡的思维穿透力令人惊叹。
  最后,英语这个狐狸精。英语本身不重要,但是用英语写成的文献就极其重要了。所以,专门把英语作为一个重头戏列出来。大家不要相信英语无用论的鬼话。对于搞计算机的而言,英语就是你的母语!英语是科学家的工作语言,就如普通话是教师的工作语言一样,一个不会普通话的老师,一定是最早该下课的老师,一个讲着方言的人,一定是没有什么文化含量的人,一个到处是方言的学校,一定是三流或者三流一下,甚至是Y学校,一个只讲方言的寝室要么是不团结,要么是地方学校,要么都是一群没有眼光的人,没有什么出息。
  其它的具体理论还有很多,但是都不如这几个个方面重要,因为我觉得这几个个方面是最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能力培养环节。需要指出的是,很多高深理论对你的工作是无意义的,当心时间陷进去。一定要把效率最高的时间段用在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理论学习上。关于读研之后的出路是否光明的问题。我们应该承认,读研之后,你的工作机会不是变多了,而是变少了。而且越是高手,他的工作机会和工作范围就越少。这是因为,越是搞前沿研发的公司,其数量越少,在这个圈子的人也就越少。你找工作的范围就越小,试问:如果微软的OS设计专家出来找工作,能够让他选择的公司能有几家?但是,这种公司数量的减少是以工资待遇的急剧上升为补偿的,同时,你在工作中所受到的充分尊重也是在一般公司中体会不到的。所以不要担心学了高科技用不上,呵呵,你只会越来越感觉自己学的不够用。既然选择了理论深入,那么就应该把眼光放得更远。



本人刘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亚洲工程院Program Manager 2008新员工。当我在硕士毕业之际回顾求职道路时,感想竟然和两年前本科毕业时回顾保研之路有许多的相似: 
    “做好自己该做的,明白究竟什么对自己是最重要的,而该有的自然都会有。”(参见?id=1210,求是潮网站的一篇采访) 
    一位计算机专业硕士毕业生的求职经历和感想 
    1 自我介绍 
    我是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06级硕士,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02本科生,硕士期间导师为浙江大学副校长吴朝晖教授。大三起加入吴老师领导的浙江大学嵌入式系统工程中心(ESE)参与科研工程实践,目前担任项目组长。 
    本科和研究生期间参加过的学习组织有: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公共管理强化班(UPA)第一期学员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启真人才学院第一期学员 
    浙江大学研究生干部讲习所第四期学员 
    浙江省新世纪人才学院第九期学员 
     
    从事过的学生工作和参加过的社团有: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与软件学院研究生会副 **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与软件学院本科生分团委副书记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碧峰学园团学联副 ** 、学生会副 **  
    浙江大学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SCDA)会员 
    浙江大学宝洁精英俱乐部会员 
    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浙江大学研究生校园大使 
     
    获得过的奖学金有: 
    何志均奖学金竞争奖(计算机学院最高奖学金) 
    三星奖学金 
    浙江大学研究生一等奖学金、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两次)、优秀学生三等奖学金(一次) 
     
    参加过的校内外活动有: 
    2005年诺基亚校园领“秀”峰全国总决赛 
    2005年香港岭南大学李韶暑期研习所 
    2006年三星奖学生夏令营 
    2006华硕校园职场精英挑战赛华东赛区决赛 
    被三星集团推荐为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将于5月21日在上海参加奥运火炬接力。 
    2 求职过程 
    按照某些人力资源专家的说法,大学生的求职准备应该在大一入学便要开始。而我的求职过程,直到了大四保研之后才真正开始。回头来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2.1 猛然醒悟期 
    大四之前,我一直没有想过找工作的事情,那时也没有把就业作为本科毕业后的选择。直到大四确定保研之后,身边那些奋斗在求职前线的同学忙碌的身影让我猛然发现,找工作于我而言还是一片空白。如果我没有保研成功,我将被仓促的逼上这条毫无准备的道路,和那些最后加入宝洁等名企的人相比,我也不见得有什么优势。即便当时我已保研成功,可两年之后我最终仍然要面对求职的考验,那时的我会“自然而然”的具备优势么? 
    正是由于猛然间意识到,求职既是我毕业后的必过一关,也是我当前的不足之处,所以开始对此保持关注。通过参加一些宣讲会,并申请一些实习机会,我开始在茫然中逐步形成对职场的概念。 
    这期间我加入了SCDA,这个社团给我带来的成长是不可估量的。 
    一方面,SCDA是就业中心指导下的学生社团,会承办用人单位的招聘活动如专场,也会主办就业辅导和职业规划方面的活动如每年的“名企之路”。这些活动都是把学生领向职场的助推剂。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SCDA的成员都是对就业和求职持有相当关注并具备一定潜力的学生,再加上协会内部的氛围十分开放和融洽,所以成员间相互的学习与促进作用更大。 
    2.2 四处探索期 
    大四下学期到研一下学期的一年中,我基本上处于不断的探索和自我否定中。 
    这期间,我主要思考的问题就是:“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 
    大四时曾申请过IBM和INTEL研发部门的实习,因实力和准备的双重不足导致了失败。再加上比照身边那些同样保研上来的技术大牛们,我实在不觉得自己在技术的岗位上具备与他们竞争乃至胜出的特别优势。那时候,能进微软、谷歌的学长,是许多CSer的偶像。而我,没有足够的自信奢望同样的机会。 
    那么,我的路在哪里? 
    那时候的探索几乎没有目的性,看起来自己能有机会的都想去试试。我曾经去试过甲骨文公司培养市场、销售等业务人员的 Graduate Trainee项目,拿到了offer;去试过SAP公司Support Consultant职位,获得了面试官的认可;去试了McKinsey Summer BA项目,居然成为浙大进入面试的三人之一;去试了GE 大名鼎鼎的信息管理领导力项目(IMLP),意外的简历被拒;去试了KPMG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拿到在上海的夏季实习生机会…… 
    这时候的我,对于未来一直彷徨不定,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么优势:读着CS专业的硕士,但技术比不过真正的大牛;看起来好像社会活动经历丰富,眼界开阔,但真做起Business来比不上那些欧莱雅大赛、创业大赛中屡屡获奖的奇才。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做那些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会给我以踏实感,也能够更多的发挥专业学识;而做“技术”工作似乎又有点让人看不到前途…… 
    矛盾中,我不断的寻求新的机会,也不断的否定机会。 
    2.3 特别机遇期 
    正是在这样一个迷茫困惑的时期,一个突然的机会来到了我的面前。 
    2007年5月28日,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将来浙江大学举行实习生招聘宣讲会。为了拉近公司与同学们的距离,提高招聘活动的亲切感,微软希望找一位浙大学生作为宣讲会的主持人。我成为了这个人选。 
    我的主持工作获得了微软公司的认可。在与微软的接触中,我发现这个足以让我仰止的公司有一个Program Manager的实习岗位,工作的内容和要求与我的期待十分相符;而在微软与我的接触中,HR也发现我与这个职位有着几分神似——“你可以来申请我们的PM职位啊”。 
    6月7日,我前去上海面试,6月12日即收到了offer。7月9日到9月7日,我在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服务器与工具事业部(中国)实习了九周的时间,被分配到其中专门负责Visual Studio产品的Dev Div组,参与为VB设计一个可以用在VS2005和VS2008中的Data Repeater Control控件。。 
    这一段的实习经历,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微软公司,了解了Program Manager这一职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了解了里面众多的技术大牛们的职业发展路径。实习期间,我通过另外的渠道被聘为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校园大使并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为期四天的夏令营,不得不说这是我与微软的缘分。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zgwwg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