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隔空喊话滴滴 顺风车蛋糕抢夺战再度开打

  4月17日傍晚,哈��出行官微发出一份名为《致滴滴顺风车张瑞的一封信》的公开信。在这封不足千字的公开信中,哈��出行以顺风车事业部负责人江涛的名义隔空对话滴滴顺风车事业部负责人张瑞,看似平心交谈的言辞背后也隐含争锋相对之意。

  “垄断会阻碍行业的持续进步,哈��的加入一定可以促进良性竞争,”江涛在公开信中“圈”了张瑞,“希望你(张瑞)在追求规模增长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敬畏之心,让我们一道为用户提供更好的顺风车出行服务。”

  仅在两天之前,滴滴在发布的《滴滴顺风车致大家的一封信》中,对过去的两宗顺风车事件作出自责和致歉,并浓墨重彩地介绍了目前完成的整改措施。同样的,哈��的公开信里,也将笔调着重放在了顺风车业务安全措施方面。

  多位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哈��此番跟进发布公开信举动或为公关举措,“是否是蹭热度并不好说,但在顺风车引发关注的当下,哈��顺风车或可以借此提高知名度”。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哈��此举或为了强调旗下顺风车业务的合规性。

  滴滴公开信,一度被解读为是“无限期下线”的顺风车将要回归的信号。不过滴滴方面表示,目前顺风车仍然在整改中,暂无具体上线时间表,这一封公开信也只能算是阶段性的反思总结。而针对哈��的喊话,滴滴方面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并没有什么回应”。哈��方面也表示,“要说的都在公开信中表达了”。

  哈��滴滴隔空对话

  抵制非法运营,去社交化,加强用户准入信息审核力度,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和加大客服资源投入,这是滴滴在公开信中提及的五项整改措施,相对应的,哈��也在公开信中介绍了自身在前四项方面实行情况。

  其中,在加强用户准入信息审核力度和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两方面,滴滴和哈��提及的措施大致相同,均为实行严苛的准入门槛和7*24小时的安全专线。

  其它措施方面,则显示了这两家公司较强的对立性。虽然滴滴和哈��都认为“限制顺风车主接单数,抵制非法运营”是顺风车回归本质的途径,但滴滴表示“会严格按照指导意见要求限制接单次数”,哈��则明确了“自上线以来严格遵守各地关于顺风车接单次数的相关规定,未明确规定的城市,哈��坚持接单次数不高于4次的原则”。

  此外,在去社交化方面,滴滴表示未来只展示相关必要的信息,禁止合乘双方编辑互评内容,评价标签仅与出行相关。而哈��则表示,自立项第一天就定下了坚决不做社交功能的原则,坚持不做自定义头像功能,禁止司乘双方社交评价,用虚拟号保护个人隐私等。

  言下之意,在顺风车的安全和合规性上,哈��想要传达出其执行更为彻底的信号。

  事实上,自去年滴滴顺风车发生两起安全事故以来,巨大的舆论声讨和严厉的政府整改要求不仅让滴滴顺风车停摆,同时也波及其更多业务线。滴滴由此遭遇“生死存亡”的关卡,“安全及合规性”横亘于滴滴跨越“至暗时刻”之间。

  不过,作为最具共享经济属性的业务,顺风车模式在经受重新审视的同时,却也凸显了市场旺盛需求的存在,包括高德地图、嘀嗒和哈��在内的一众出行平台开始抢夺这块蛋糕。

  从目前的成效来看,高德地图虽然大力推进顺风车业务,但并未做大,并且受到滴滴事件影响而宣布下线。嘀嗒和哈��则成为滴滴顺风车事件的最大收益者,不少的滴滴顺风车司机和用户转向嘀嗒和哈��平台。

  时代周报记者日前从一位滴滴专车司机获悉,作为第三方平台,其不仅进行滴滴专车的接单,也会从嘀嗒平台上获取顺风车的订单。

  极光大数据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嘀嗒出行APP的渗透率同比9月大幅度上涨8.4%,其月活跃均值也有略微上涨。相比之下,滴滴出行APP和滴滴车主APP的月活跃均值分别下降300万和91万。

  而在阿里押注哈��之后,定位为综合性出行平台的哈��展现出对顺风车的极大“野心”。

  2018年底,哈��出行开始进行顺风车车主的招募。仅仅20天,注册哈��顺风车的车主超过100万人,及至今年1月25日,哈��出行宣布哈��顺风车开始在上海、广州、杭州、成都、合肥、东莞6座城市试运营。2月22日,哈��出行公布数据显示,顺风车业务已经在全国300多个城市上线,车主注册量突破200万,累计发布订单量超过700万。3月21日, 哈��顺风车APP和支付宝哈��小程序上线拼座功能。

  关键盈利逻辑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zgzdd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