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大月氏:它曾是中国西部的霸主(2)

  在黄金冢发掘的那个年代,史学界的主流的观点认为贵霜帝国是由大月氏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部建立。翕侯是古代乌孙、月氏等部族中的一种贵族头衔,意即“首领”,其地位次于王。所以,贵霜帝国的王族墓地,应该和大月氏人存在着联系。黄金冢很可能也是大月氏的文物遗存。

  大月氏,同样是一个只存在于文献古籍中的古国。而它在世界文明史上的意义要重要得多。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直接目的即为沟通与西域的联系,联合大月氏,以夹攻匈奴。张骞历经艰险,找到了大月氏,虽然没能说服他们夹攻匈奴,却由此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开启了东西方贸易和文明交流的通道。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在《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一书中写道:

  这是一个见证伟大帝国兴盛衰亡的地方,任何一个文明冲突和敌国交战的效应会震慑到几千英里开外,通过一个网络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跟随着朝圣者、军队、牧人和商人旅行的足迹,伴随着交易的进行、思想的交流、相互的适应和不断的提炼。

  大月氏,就是这样一个在丝绸之路上兴盛衰亡的“伟大帝国”。

  不过,在阿富汗发现的黄金冢,数年之后才引起了中国考古学界的重视。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首席考古学家王建新告诉记者,1991年,西北大学邀请日本考古学家樋口隆康来到西安,进行了三场讲座:巴米扬大佛、黄金冢和贝格拉姆。这三处遗存都与贵霜和大月氏有关。王建新是樋口隆康的讲座翻译,那是他第一次听到了黄金冢“提利亚特佩”的名字,正是这个名字让他与大月氏结缘。此后,他逐渐走上了寻找大月氏之路。

  对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王建新来说,提利亚特佩遗址既是震撼也是遗憾,“让我感到悲哀的是,当日本学者询问中国境内月氏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在哪里时,我们竟然无言以对。要知道,历史文献确切无误地告诉我们,中国才是大月氏的故乡。”

  “肉”“月”之争 

  1978年提利亚特佩遗址的发现,在国际社会引起了一阵“大月氏热”。不论是之前的大月氏还是后来的贵霜帝国,它们所在的位置都处于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一段,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十字路口。黄金冢的发现,点燃了全世界对中亚这片古老地区的研究热情。

  但这股热潮并没有带来更多的实质性研究进展。正当关于大月氏的神秘面纱刚刚被掀开一角的时候,提利亚特佩黄金宝藏却陷入了一场灾难。

  宝藏发现的同年,阿富汗发生政变,成立了亲苏联的政府。苏联为了扶持新政权,在1979年12月派出十万大军入侵阿富汗,镇压反对新政权的阿富汗游击队——塔利班。

  虽然黄金宝藏当时已经发现了第七座墓葬并准备发掘,燃起的战火让考古队不得不终止工作,回填了提利亚特佩遗址。

  据说,塔利班在阿富汗执政期间曾全力追查提利亚特佩遗址文物的下落,甚至把当时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馆长关起来严刑拷打,但是仍没有得到关于这批黄金宝藏的一点线索。许多年后人们才知道,这批文物当时被藏在阿富汗一家银行的地下金库里,一直到美国推翻了塔利班政权,这批珍贵文物才被转移到安全之处。

  而上世纪90年代,包括王建新在内的一批中国考古人开始寻觅大月氏遗迹时,他们能够参考的也只是文献典籍中的只言片语。甚至就连大月氏的读音,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王建新告诉记者,月氏人是公元前2世纪以前居住在中国西北部、后迁徙到中亚地区的游牧部族。小部分未迁徙的月氏残众与祁连山间羌族混合,号称小月氏,而西迁之月氏大部就被称为大月氏。

  “月氏”两个字该怎么读?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中、小学历史课本多将其注音为r�u zhī(肉支),但这个注音正确与否争论很大。即便是现在,说起“大月氏”,很多人还是要为该读作“大肉支”还是按照字面读“大越支”争论一番。“大”字没有争议,“氏”是古音读作支,也没有争议,焦点就在“月”字该读“肉(r�u)”还是读“越(yu�)”。

  “月氏”两个字作为族名或国名,在中国史书中首次明确出现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文中称:“东胡强而月氏盛”。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zwdds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