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rk SQL原理解析(一)SQL解析框架Catalyst流程概述

Spark SQL模块,主要就是处理跟SQL解析相关的一些内容,说得更通俗点就是怎么把一个SQL语句解析成Dataframe或者说RDD的任务。以Spark 2.4.3为例,Spark SQL这个大模块分为三个子模块,如下图所示

spark sql模块

其中Catalyst可以说是Spark内部专门用来解析SQL的一个框架,在Hive中类似的框架是Calcite(将SQL解析成MapReduce任务)。Catalyst将SQL解析任务分成好几个阶段,这个在对应的论文中讲述得比较清楚,本系列很多内容也会参考论文,有兴趣阅读原论文的可以到这里看:Spark SQL: Relational Data Processing in Spark。

而Core模块其实就是Spark SQL主要解析的流程,当然这个过程中会去调用Catalyst的一些内容。这模块里面比较常用的类包括SparkSession,DataSet等。

至于hive模块,这个不用说,肯定跟hive有关的。这个模块在本系列基本不会涉及到,就不多介绍了。

值得一提的是,论文发表的时候还是在Spark1.x阶段,那个时候SQL解析成词法树用的是scala写的一个解析工具,到2.x阶段改为使用antlr4来做这部分工作(这应该算是最大的改变)。至于为什么要改,我猜是出于可读性和易用性方面的考虑,当然这个仅是个人猜测。

另外,这一系列会简单介绍一条SQL语句的处理流程,基于spark 2.4.3(sql这个模块在spark2.1后变化不大)。这一篇先从整体介绍Spark SQL出现的背景及解决问题,Dataframe API以及Catalyst的流程大概是怎么样,后面分阶段细说Catalyst的流程。

Spark SQL出现的背景及解决的问题

在最早的时候,大规模处理数据的技术是MapReduce,但这种框架执行效率太慢,进行一些关系型处理(如join)需要编写大量代码。后来hive这种框架可以让用户输入sql语句,自动进行优化并执行。

但在大型系统中,任然有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ETL操作需要对接多个数据源。另一个是用户需要执行复杂分析,比如机器学习和图计算等。但传统的关系型处理系统中较难实现。

Spark SQL提供了两个子模块来解决这个问题,DataFrame API和Catalyst

相比于RDD,Dataframe api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关系型api,并且能和RDD相互转换,后面Spark机器学习方面的工作重心,也从以RDD为基础的mllib转移到以Dataframe为基础的Spark ML(虽然Dataframe底层也是RDD)。

另一个就是Catalyst,通过它可以轻松为诸如机器学习之类的域添加数据源(比如json或通过case class自定义的类型),优化规则和数据类型。

通过这两个模块,Spark SQL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提供方便易用好的API,包括读取外部数据源,以及关系数据处理(用过的都知道)

使用已建立的DBMS技术提供高性能。

轻松支持新数据源,包括半结构化数据和外部数据库(比如MYSQL)。

图计算和机器学习方面的拓展

那下面就介绍Dataframe和Catalyst的流程,当然主要讨论的还是Catalyst。

统一API Dataframe

先来看看论文里面提供的一张图:

Dataframe

这张图可以说明很多,首先Spark的Dataframe API底层也是基于Spark的RDD。但与RDD不同的在于,Dataframe会持有schema(这个实在不好翻译,可以理解为数据的结构吧),以及可以执行各种各样的关系型操作,比如Select,Filter,Join,Groupby等。从操作上来说,和pandas的Dataframe有点像(连名字都是一样的)。

同时因为是基于RDD的,所以很多RDD的特性Dataframe都能够享受到,比如说分布式计算中一致性,可靠性方面的保证,以及可以通过cache缓存数据,提高计算性能啊等等。

同时图中页展示了Dataframe可以通过JDBC链接外部数据库,通过控制台操作(spark-shell),或者用户程序。说白了,就是Dataframe可以通过RDD转换而来,也可以通过外部数据表生成

对了,这里顺便说一句,很多初次接触Spark SQL的童鞋可能会对Dataset和Dataframe这两个东西感到疑惑,在1.x时代它们确实有些差别,不过在spark2.x的时候,这两个API已经统一了。所以基本上Dataset和Dataframe可以看成是等价的东西

最后还是结合代码做一下实际的展示吧,如下展示生成一个RDD,并且根据这个RDD生成对应的Dataframe,从中可以看出RDD和Dataframe的区别:

//生成RDD scala> val data = sc.parallelize(Array((1,2),(3,4))) data: org.apache.spark.rdd.RDD[(Int, Int)] = ParallelCollectionRDD[0] at parallelize at <console>:24 scala> data.foreach(println) (1,2) (3,4) scala> val df = data.toDF("fir","sec") df: org.apache.spark.sql.DataFrame = [fir: int, sec: int] scala> df.show() +---+---+ |fir|sec| +---+---+ | 1| 2| | 3| 4| +---+---+ //跟RDD相比,多了schema scala> df.printSchema() root |-- fir: integer (nullable = false) |-- sec: integer (nullable = false) Catalyst流程解析

Catalyst在论文中被叫做优化器(Optimizer),这部分是论文里面较为核心的内容,不过其实流程还是蛮好理解的,依旧贴下论文里面的图。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zyywg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