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十周年】“潤物細無聲,這就是工會的力量”

全套的健身器材、寬敞明亮的文體活動室、有著舒適沙發的職工書屋——四川省北川縣工人文化宮令人眼前一亮。談及當年汶川大地震后隻有一頂帳篷作為陣地的艱難,北川縣總工會黨組書記陳昌軍感嘆:“10年過去,咱震區百姓的新家越來越好,職工群眾的‘娘家’也要跟上步子才行。”

震后第3年,廣元青川縣總工會從浙江省總工會援建的活動板房搬進了新的辦公大樓,曾經懸挂的“震不垮的青川工會”標語沒有隨同轉移,取而代之放在工會進門入口最顯眼處的,是“感恩自強”4個大字。

2008年下半年,北川、青川等極重災區迅速開展重建工作,新北川設在了距離老城區20余公裡的永昌鎮,青川則因地理條件限制原址重建。如今城市煥然一新,走在大街小巷,幾乎看不出當年山崩地裂的痕跡。

圍繞災區重建,過去這幾年,工會做了什麼?同樣的問題,《工人日報》記者先后拋給了不少震區工會干部。他們不急於回答,卻帶記者“閑逛”起來。

在位於永昌鎮汶山路的北川傳習所,“北川縣總工會竹編技能培訓”的紅色條幅還沒有撤下來,第一批學員卻已經靠新技能獲得收入:小燈籠3元�個,中型燈籠8元�個,要是能完成一個大的落地型燈籠,一次可以有三四十元的進賬。現場的培訓老師告訴記者,來參加技能培訓的大多是周邊的失地農民和在地震中致殘的居民。

在青川,竹園經濟開發區規劃的藍圖越來越大,新建的企業廠房寬敞明亮,部分企業隨著轉型升級發展,實現了產值的連年增長。一位公司負責人看到縣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沈德華來了,連忙放下手裡的活兒泡起了珍藏的好茶:“發展最困難的時候,工會冬送溫暖、夏送清涼,趕上用工荒還到處幫我們招人、組織訂單式的工人培訓。人心一暖,干什麼事都有力氣!”

記者發現,隨著時間推移,震區工會組織開展的很多工作看似與重建無關,但樁樁未脫離重建的工作大局,件件都是對企業與職工群眾的關切。

去年,四川蓥峰實業有限公司向法院提交了破產申請。這家在地震中損失慘重,憑借著干部職工的自救成為德陽什邡市蓥華鎮災后第一家恢復生產的企業,扛過了一場自然劫難,卻未能在市場競爭中脫身。

在法院受理了該公司的破產申請后,1200余名職工被依法解除了勞動合同。但由於連續兩年的虧損,拖欠原在崗職工的社保和工資遲遲無法解決。每個職工背后都有一個家庭,近4000人等著吃飯,公司壓力巨大,卻說不出提氣的話。

“1975年建的老廠,說垮就垮了!”說這話時,什邡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梁忠平透著掩飾不住的遺憾,“企業有難處,當下一切都在按照法律程序走,拖欠和補償現在還沒辦法提到日程上來,但這麼多職工等不起啊。”

於是,當地工會出手了。多方籌集資金,制訂專項困難職工幫扶方案,針對極困難家庭給予重點救助﹔聯合相關部門組織進廠送崗位的專項招聘會,讓有技能的工人盡快實現就業﹔開展門檻低、易上手的技能培訓,為困難職工家庭增加收入來源……

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的劉軍梅是一名“老工會”,她向記者分享了自己14年工會干部的心路歷程——

剛參加工作時,廠裡一片欣欣向榮,“吹拉彈唱”是她印象裡的工會。

地震發生后,進入企業工會的她,每天與工會干部們奔赴前線,聯系醫院、發放物資、轉移安置職工、慰問家屬……沒日沒夜的工作中,“震不垮的家”成為刻在她心裡的工會。

企業重建過程中,工會第一時間提出要在車間增設原廠沒有的數字化班組陣地,那些開放的意見欄、每日的生產質量和效率展示以及幸福家庭專區裡來自親人的激勵,讓地震后重新走進車間的工人們重拾信心。

“潤物細無聲,這就是工會的力量所在。”劉軍梅說,眼下,隨著產業轉型升級,東汽又進入了一個爬坡上坎的階段。但因為有了這樣柔軟的力量,即便遇到再多的困難,我們的職工都願意緊緊與企業抱在一起,“人心齊,泰山移”。(記者 李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zzfxs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