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只有丧的书,才能治愈丧的人
豆瓣:8.3分
你有没有发现,面对那些颓到骨子里的朋友,每次你试图让他们笑对生活,寻找人生的意义时,经常会被“带偏”——他们总有一套说辞,证明自己丧得很有道理。
这是为什么呢?或许看完今天书单君推荐的《生存还是毁灭》,你就能明白其中的奥义。
这本书的作者大卫·贝纳塔,是南非开普敦大学的哲学教授。
他认为,丧和悲观没有任何问题,我们生命所具备的意义,是有限且短暂的,而从宇宙角度看,生命甚至没有什么意义。
并且,无论你选择乐观还是悲观,其实都无法回避人生中客观存在的困境,爱情的坎坷,亲情的崩坏,事业的滑坡,家庭婚姻的不幸,生育的焦虑,疾病的折磨……
就算你是个超级乐天派的人,也不能避免在某一瞬间不禁感叹,人生怎么这么艰难,活着有啥意义。
可是这个世界的主流观念,总是在排斥悲观,人类经常强行给自己灌鸡汤,强调所有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所有的痛苦,都能转化为幸福,所有的矛盾,最终都能和解。
于是,贝纳塔在这本书里,向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看待生命的视角:
为什么就不能坦率承认那些困境?我们的生命质量并不高,完全可以拥抱悲观看法活着。
毕竟盲目的乐观,并没有比理性的悲观好到哪去。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教人乐观的书,可很多人并不明白,只有丧的书才能治愈丧的人。
��本书试读
第一章 引论
人 类 无 法 承 受 太 多 的 真 实 。
— T. S. 艾略特, 《燃毁的诺顿》,收录于《四个四重奏》
悲观与乐观
虽然我对人生大问题的回答大致是悲观的,但应立刻注意 到,“乐观”和“悲观”的概念很是含糊,因而难以把捉。
为有助于增进一点清晰性,我们先把乐观者和悲观者会产生分歧的不同领域区分开。其一是事实领域。一个乐观者可能认为某种厄运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一个悲观者则可能认为自己 会遭此厄运。二人都认为厄运可怕,但对它会不会降临,二人看法不同。
这个例子本身是未来导向的,涉及未来会发生什么, 但乐观者与悲观者的分歧也可能关乎过去或当前的事实。例如, 关于有多少人死于历史上的某场灾难,某人相信的数字可能多于或少于实情,又例如,关于目前有多少人在挨饿,某人相信 的数字可能多于或少于实情。
乐观者与悲观者会产生分歧的另一个领域是对事实的评价。有可能乐观者和悲观者在事实上达成了一致,却在对事实 的评价上有分歧。有个例子虽然举滥了,但很典型 :究竟杯子 里是满了一半,还是空了一半。
这里的分歧不是针对杯子里有 多少饮料,而是针对这事实的好坏。乐观者从剩下多少液体出 发,宣称事态很好,悲观者从杯子里本还可以有多少液体出发, 为事态感到悲哀。
如果这个例子显得琐碎,那么看看下面这个幽默却有分量的例子:“乐观者宣称,我们生活在所有可能的世 界当中最好的世界,而悲观者担心这恐怕是真的。”
至少在涉及某些大问题时,相争的看法中哪些算悲观哪些 算乐观,并不总是很清楚。原因是,同一个看法,有时既可以 说成乐观,也可以说成悲观。
例如在第6章,我讨论并评价如下看法:永生是坏事,因为那种生活会变得乏味。那么这个看法 究竟是对永生给予了负面评价,从而是悲观的 ;还是它说实际情况—即人生有限—是好的,从而是乐观的?
至少有些论者觉得上述看法是悲观的。 我则感到这样用词很怪,所以我提议按下面这样来使用“乐观”和“悲观”这两个词。
任何对事实的看法或评价,只要以正面色彩来描绘人的境况,我都称之为乐观的看法。与之相对,我会把任何以负面色彩描绘人的境况的看法,称为悲观的看法。
如此一来,说永生会是坏事就算作乐观,因为这种说法暗示了生之有限不如我们一般所想的那么坏;假如我们事实上是永生的,那么认为永 生是坏事就是悲观的了。
这种用法隐含着下面几点。首先,某人可以对人的境况的某一点乐观,而对另一点悲观。换句话说,可选范围不限于对人的境况的每一点都乐观或者都悲观。这不妨碍我们描述一种对人的境况总体上悲观或乐观的看法。
这样的描述将基于对各单点评估的加总。我称自己立场为悲观的时候就是这个意思,而不是想说我对人类生命的每一点均持悲观看法。
第二点推论是,乐观和悲观是程度问题,并不非此即彼。如果说人的境况的某个特点是负面的,那么它可以很负面,也可以不很负面。同理,如果说某个特点是正面的,那么它可以很 正面,也可以不很正面。
于是很显然,某人对人的境况既可能过于乐观,也可能过于悲观。如果某人把事情所是(曾是,将是)看得比实际所是 (曾是,将是)要好,此人就是过于乐观。如果某人的评估比应有的评估要坏,此人就是过于悲观。我将会论证,总体上悲观 的看法是更现实的看法,也即更准确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