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讲 | 比特币专题(一)历史与货币

  我们终于到了“信仰”篇。“信仰”这个词是我经常在公司调侃新员工,问他们有没有为“信仰”充值,这里的信仰指代的就是比特币。

  比特币相关的技术前面一个专题已经介绍过了,再深入挖掘就是隔离见证和扩容之争了,我们今天重点介绍比特币本身的来龙去脉,感受一下这个世界的变化之大。

比特币的逆袭史

  俗话说读史明智,我们就从比特币的历史开始聊起。比特币的历史总结起来大约有四个时期:创立前期、创立期、成长和稳定期。 

创立前期 

  在比特币创立之前,世界上已有多种类似技术产品,最早的是Ecash协议,接着Ecash又有多种数字货币产品出现,其中以亚当·贝克的“Hashcash”和戴维(Wei Dai)的“B-money”、尼克·萨博的“Bit-gold”,以及哈尔·芬尼在“Hashcash”技术上发展出来的“RPOW”等技术产品。

创立期

2008年11月,中本聪发表了比特币的白皮书《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接下来的时间中本聪实现了他所描述的比特币系统。

2009年1月3日,比特币网络正式开始运行。中本聪在创始区块中写道“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这句话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意思是表示了中本聪没有预先挖矿,毕竟这是当天泰晤士报的新闻,中本聪显然不可能预先获知泰晤士报将要报道些什么。通常对这句话第二层意思的解读是:认为中本聪嘲讽了当下的中心化银行体系。

2009年1月9日,Bitcoin v0.1版本发布,12日中本聪进行了第一次交易,这一次交易中,中本聪给海尔发送了10个比特币。

2009年秋天,一个叫“新自由标准”的用户通过Paypal支付了5.02美元,购买了5050个比特币,折合0.000994美元一个比特币,这是比特币和法币的第一次兑换。

2009年到2010年初,已经有一些其他的开发者被逐渐吸引过来,大家一起开发、维护、挖矿,那时候普通电脑还可以挖到比特币。

2010年4月,一个叫拉斯诺的人发现可以使用GPU来挖比特币,5月22日,他用挖到的比特币购买了两个比萨,共花费10000BTC,这是比特币第一次被用于实物支付,也就是著名的比特币披萨事件。

第24讲 | 比特币专题(一)历史与货币

2010年7月,世界上第一家比特币交易所在日本东京成立,名叫Mt.Gox,中文“门头沟”。

成长期和稳定期

2014年2月,发生“门头沟事件”,门头沟交易所被黑一事震惊全球,比特币价格应声跳水;

2014年6月,以太坊开始了为期42天的ICO,众筹使用的是BTC;

2017年11月28日,比特币价格超过一万美元。

  最后附一份由维基百科归纳的比特币价格变化以及对应的事件。

第24讲 | 比特币专题(一)历史与货币

  从上图可以看出,比特币的成长史就是对美元的逆袭史,比特币的发展经历了很多争议和阻碍,但是依然不妨碍它成为一种世界级现象,甚至是很多人的信仰,那么比特币的意义到哪在那里呢?

比特币的意义

  这个话题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论,我姑且将本节的内容限定为“我”所理解的比特币,仅供你参考。

  首先比特币没有通常意义上的实用价值,不单单是比特币,所有的信用货币,包括黄金白银在内都不具备实用价值。

  这里的实用价值是指解决人的低层次需求,如果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是指衣食住行等生存需求。

  换句话说,比特币也好,黄金也好,在生活面前都是废物,而无法直接利用,毕竟黄金吃下去也不能饱还有生命危险,比特币的私钥即使看得见却也摸不到。

  但是用货币就是能买东西,买来的东西可以帮你解决生存需求,换句话了吃饱了才能干其他事情。“买”这个动作就是比特币所要解决的,当然信用货币也能解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支付功能。

  所以作为信用货币的比较,比特币到底有什么不同?它的意义超过信用货币吗?我个人认为是超过的。老生常谈的去中心化、防篡改我这里就不谈了,我们接下来换几个角度来聊聊它。

1.无国界的共识

  它打破了一般信用货币的局限性,我称作无国界的共识。

  比较常见的论调,比特币你信它就有价值,不信就什么用途也没有。这里隐含的语义是“承认过程”。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zzsjg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