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认知】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2)

那些以牟利为目的而批量生产的垃圾文章,看似有用却食之无味的鸡汤文,看起来大快人心却误人心智的网络爽文,就像迷魂tang一样,试图麻醉我们的心智,抢占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活在虚无的幻想世界里。更不用说越来越多为了吸引眼球而造谣生事的文章,通过片面截取,东拼西凑,断章取义甚至直接捏造是非,从而推导出看似有趣实则荒谬的结论。

如果你相信了一个错误的观点,从而产生了错误的知识,那么很可能会从这个错误的知识推导出更多错误的知识。这些错误的知识会像病毒一样会自我繁殖,占据你的大脑,扰乱你的行为。所以只有掌握正确的炼金法则,才能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找到生存发展之路。

我们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检测自己的视力,以对我们的眼镜度数做出调整,来更好的看清这个世界。如果把我们的思想则比作是认知这个世界的眼镜的话,你可曾检测过自己的认知视力?如果眼镜度数不对,那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也会是模糊失真的。而我们的认知也会指导我们的判断和行为,错误的认知很可能会带来错误的判断和选择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产生错误的认知呢?这就跟我们大脑的运行机制有关。

我们大脑的思考框架由两部分组成:系统1和系统2。系统1代指无意识的思考模式,系统2代指有意识进行的思考模式。系统1思考或判断非常快捷,因此我们往往第一时间通过它在脑海中形成主观印象和初步判断。但有时系统1可能得不到结论或是得到错误的结论,因此我们也经常求助系统2进行更为复杂和费力的思考过程,以图补充或纠正系统1。但不等于系统1是感性的、系统2是理性的。实际上系统2经常受到系统1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而且系统2很懒惰,经常疏于校验,从而无法纠正系统1形成的错误。

当系统1产生的错误被系统2所接受或者系统2犯错时,认知偏差就产生了。

演绎法

我们认知这个世界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演绎法和归纳法。

演绎法是使用我们自定的一些客观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假设作为前提,对已知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一步推演得出未知的结论。

下面是来自维基百科的解释:

演绎推理、正向推理在传统的亚里士多德逻辑中是“结论,可从叫做‘前提’的已知事实,‘必然地’得出的推理”。如果前提为真,则结论必然为真。这区别于溯因推理和归纳推理:它们的前提可以预测出高概率的结论,但是不确保结论为真。
“演绎推理”还可以定义为结论在普遍性上不大于前提的推理,或“结论在确定性上,同前提一样”的推理。

举例来说,如果我们知道明天要下雨,便会做出一个决策,明天出门要带伞。我们把这个简单的决策过程拆解一下:

基本判断:下雨出门要带伞
信息:明天会下雨
结论:明天出门要带伞

再举一个例子,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

基本判断:所有人都会死
信息: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苏格拉底会死

这个过程是一个逻辑推演的过程,根据基本假设和信息来推断出未知的信息

如果你看过《名侦探柯南》或者《福尔摩斯》等侦探题材的小说或电影,一定会对侦探们对逻辑推理的巧妙运用留下深刻印象。

演绎法看似严谨,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其实每一步都有可能会出错,从而导致认知偏差的出现。

首先,我们用作前提的基本假设和原则也许来源于人云亦云或当下流行的观点。比如“仗义每逢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长得帅的人通常性格不好”,“渣男锡纸烫,渣女大波浪”,这些简单粗暴而又朗朗上口,能迎合内心意淫想法的观点很容易在不经意间溜进我们的思想。

其次,基本规律可能来自于我们的生活经验总结,而由于我们生活范围和经历有限,加上我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因素,总结出的基本规律也许只是小范围内有效,甚至可能完全无效。

另外,我们得到的信息可能并不准确甚至完全是错的。你也许只是在跟朋友聊天时听朋友随口说了一句天气情况,而他可能看错了日期。更何况天气还隐含了概率的因素,即使是大概率事件也不代表一定会发生。

最后,我们在推演结论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逻辑错误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比如:“美国人会说英语,Alice 会说英语,所以 Alice 是美国人”,“你喜欢用苹果手机,而苹果手机很贵,所以你喜欢用很贵的东西”,这些让人很容易疏忽的常见的逻辑谬误也是产生认知偏差的重要原因。

归纳法

说完了演绎法再来看看归纳法。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zzypy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