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大数据“画像”,破解融资难融资贵(3)

在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的出现和推广为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如今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与中国银保监会联合提出的“银税互动”,以及多省推行的“电力大数据+金融模式”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运用。

黄茂兴认为,大数据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企业信用分析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上。首先,对各种生产、经营和交易信息的记录、保存、共享拓宽了中小微企业信用分析数据的来源。其次,运用大数据等手段,数据更多地依赖机器自动生成和记录,大大提高了数据生产的规范性。再次,在大数据时代,任何企业对信息的隐瞒和扭曲行为都将被客观记录并对后续的融资和经营造成影响,从而有效遏制了数据造假行为,提高了数据信息的真实性。最后,信息的数据化有助于降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成本,提高银行对企业信息收集和分析的效率。

黄茂兴建议,就目前来看,进一步推动大数据在中小微企业融资中的运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建立并完善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强化对数据生产、记录、披露和分享的激励,以及对各个过程的监管。特别要注意在明确并保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基础上,提高数据的流通和运用效率。

二是推动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在中小微企业放贷中的发展和运用,方便并促进各类数据的生产和记录。

三是健全金融科技制度和金融创新制度框架,积极发挥科技在金融业务中的综合应用,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通道,提高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效率。

采访手记

让“沉睡”的数据释放更多红利 

福建日报记者 戴艳梅 

融资难融资贵,对于发展中的中小微企业和广大农户来说,就像一道紧箍咒,长期困扰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

难在哪儿?

一方面,中小微企业和农户的初始资本小,可抵押的资产少。多数企业由于处于初创期,用于投资和研发新产品以及拓展新市场的费用占比大,导致盈利水平低下。企业的现金流不稳定、资金链脆弱,抗风险能力差。

另一方面,处于初创期的中小微企业,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及制度,导致财务管理的乏力,进而加大了融资的困难程度。

采访中,不少小微企业坦言,相较于大型或国有企业,他们的融资渠道很少。由于经济下滑,很多小企业处于利润水平低下甚至是亏损的状态,企业内部几乎没有留存资金来支持下一步的发展。他们在面临流动资金短缺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通过银行贷款来获得资金支持,然而,银行贷款有诸多限制性条件,使得企业无法按时足额获得相应的资金。

一边嗷嗷待哺,一边却是谨慎“投食”。很长一段时间,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做不做小微业务十分纠结。因为,小微企业贷款是具有广泛需求和巨大潜力的市场,有充足的利润想象空间,但小微企业征信、获客成本问题成为其“拦路虎”。而农业、农村和农民,更是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

近年来,我省加快数字福建建设步伐,充分释放大数据驱动创新发展、提高治理能力、创新公共服务的巨大潜能,推进信息化建设应用迈入大数据发展阶段。在全国率先推出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互联互通,释放数据资源价值的改革新举措。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应用,无疑为破题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提供了更多可能。

基于交易结算、纳税记录等大数据评估企业信用,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得以克服。我省多家金融机构实现在线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无须再付担保、评估、“过桥”周转等附加费用,明显降低了小微企业贷款成本。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17ebc036433a5e9b1a84610e60bbbf0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