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周万阜:以金融科技有效破解小(3)

金融服务的平台化和开放化,通过批量获客、批量服务,降低获客成本和服务成本。在金融科技时代,银行都在努力创立新的业务模式,积极构建“金融+科技+行业”的综合服务平台,有的是银行自建平台,吸引企业免费入驻使用,如农业银行的“农银E管家”;有的是进入外部第三方平台,也就是开放银行模式,将银行业务嵌入实体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资金管理活动之中。无论是采用自建平台模式还是开放银行模式,银行都能实现批量获客(包括直接选取平台上的客户资源)以及对客户的一站式服务,可以大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银行业务流程便捷化、自动化,降低运营成本。银行运用金融科技实现网络化、移动化和开放化,绝不是简单把线下业务搬到线上和移动端,而是再造业务流程和作业方式。以信贷业务为例,通过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运用,小微企业的贷款流程从企业提出贷款申请到信用评估、信贷决策、贷款发放与提取再到贷后跟踪管理,全部或大部分实现线上化加智能化,最大限度减少人工参与和干预,运营成本大大降低。有资料显示,网商银行每笔贷款平均运营成本仅为2.3元,而传统商业银行发放一笔小微贷款的平均人力成本约为2000元。

科技再造风控体系,破解小微企业风控难题

风险控制难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总根源,做好风险控制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关键。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应用,为商业银行创新金融服务、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客户“画像”和客户风险识别的精准度、风险模型与信用评估的准确性、风险监测预警能力、贷后管理水平等,可有效解决银行与客户信息不对称的风控难题,强化关键环节的风险管控与监督制约,实现信贷风险从人工管理到智能管控的转变。

实施客户精准“画像”,精准识别客户风险。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是全方位、多维度了解客户。客户“画像”是指从真实的客户行为中抽象出客户的特征,是一种多维度、立体式的客户风险识别方法,能够全景式地展现客户的风险特征。客户“画像”大数据可以包含财务信息、征信信息、行业信息、账户结算信息、税务、海关、公检法、水电煤气、舆情、股权结构、担保关系、投资关系等。银行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发客户“画像”系统,精确描绘客户“画像”,有效支撑贷前准入控制、贷中决策支持和贷后辅助管理。

构建风险模型,实现贷款科学决策和自动审批。通过开发运用风险模型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可以有效辅助风险决策。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知识图谱、因子分析、机器学习等手段,建立动态、智能化的风险管理模型,包括授信模型、评级模型、风险监控和预警模型等。银行利用这些风险管理模型,通过对行内外客户数据进行整合和挖掘,精准定位目标客户并给出差异化的预授信额度,实现贷款申请、评分、授信、审批线上全流程系统自动办理和科学决策。

建立智能化风险监控预警体系。针对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特征,建立覆盖客户关联关系、反欺诈、虚假交易识别、贷后监控预警、贷后催收等方面的风险监控模型体系,用来对客户风险状况进行持续监测和预警,为客户准入、授信审批、贷后管理以及风险化解处置等方面提供决策支持。同时,将风险监控流程与业务流程紧密衔接,根据风险监控结果及时调整业务流程或业务制度,建立起识别风险、发起预警、控制流程、反馈问题、调整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闭环机制。

加强社会协同,为运用金融科技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要运用金融科技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光靠金融机构自身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各有关方面协同努力,特别是要共同做好数据及数据运用相关法律问题。

数据,是大数据等金融科技应用的基础,目前也是金融科技应用的最大制约,信息壁垒和信息孤岛的广泛存在,经常造成无数据可用或有数据但不能用的困境。为此,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公共信息平台,整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刑事犯罪等信息,实现公共数据互联共享,为金融科技的应用提供大数据支撑。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8b66cea77ca58587496f3c3087627a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