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着力破解缺人才难题(2)

“几位老师都劝我回老家发展。”王烨看到河南人才工作正在加速,决定回来发展。通过海外优秀人才通道,他从讲师一步到位通过教授职称评审,很有获得感。

与经济发达的外省相比,河南的人才政策单纯“拼钱”并不占优势。因此,河南打出“感情留人”的人才牌,不仅停留在口号上,拿出更好的平台,吸引河南籍的人才回归。

此时,河南有关部门出台人才政策更加务实,引进人才不盲目“抢”,也不勉强“凑”,突出优势求贤才、围绕产业需求找人才。

河南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10月将举行第二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围绕河南的装备制造、生物制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等领域,精准对接人才需求。

行动:从“刚性引才”到“柔性培智”

事实上,河南拥有良好的人才基础,排全国第五位。截至2018年年底,河南省人才资源总量1042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480万人,排在广东(549万人)、江苏(534万人)、浙江(517万人)、山东(485万人)之后。

河南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除了引才之外,长远来看,更要用好本土人才,盘活巨大的人才存量。

河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刘世伟介绍,河南正在尝试打破制度的约束。以高校为例,河南正在探索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在全省134所高校、25所党校、行政学院和3所科学院全面开展职称自主评审,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

河南已经着手对本土人才进行“升级”。目前,针对企业的紧缺人才,培训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累计达77万人次,组织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累计达960万人次。

待遇,是留人绕不开的问题。河南省实施的《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实施意见》,对提高高技能领军人才待遇水平、提高技术工人收入水平、构建技术工人技能提升培训体系、建立专业技术人才与技能人才互通制度等进行细化。

“我们正在打破以往束缚人才的条条框框,用好外来和本土人才。”刘世伟介绍,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之外,建立特聘研究员制度,将试点范围扩大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区域内新型研发机构,面向国内外遴选出特聘研究员23名,培养创新团队13个。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我们正在探索刚性引才和柔性引智相结合。”刘世伟说,采取人才兼职、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专利)入股、聘请顾问等方式柔性聚才引智。

新增长点:从“前端政策”延伸到“后续服务”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王彦明坦言,在推进团队建设、实验室建设、仪器购买等事项上,效率慢、办事难的突出问题,对人员和资源造成很大浪费。

王彦明提出建议,相关部门应注重对人才的后续服务,不妨对人才多开辟几条绿色通道,打破协调资金使用难、招标耗时等问题。

“对人才要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在河南大学工作的韩士杰认为,后续的人才政策需要多部门参与并提供优质的服务。

今年刚入职河南大学商学院的90后教师王天雨说,曾让她最担心的是,来到河南工作无法与学科前沿保持同步。她建议,希望省内为引进人才提供继续学习的平台,帮助他们提升职业能力,与同业多交流合作。

“刚来的青年人才项目少,不妨针对青年人才设立专项申请基金,让青年人才进一步发展。”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的师文楷提出建议。

有识之士指出,河南的人才政策配套应进行分层,不仅要给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也要给处于起步阶段的青年人才多配套政策支持,助推青年人的未来发展。这是留住人才的一招,也是人才涵养的一种方式。

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的教师王烨发现,不少河南籍学子没有选择回到河南工作,原因在于家乡的人才支持力度还不够。尽管河南省也推出了一些人才计划,比如中原学者,但这些项目数量较少,难以满足年轻人才的需求。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90cacec02a7bb1455b24cc9676a5af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