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城中村一直是困扰城市发展的大难题,深圳特区报统计显示,深圳城中村居住用地面积112平方公里、居住建筑面积达2.9亿平方米,而使用年限超过20年且占地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老旧住宅区约570多个,总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
今年,全国老旧小区改造是国家重点推进的大方向。
深圳也肯定是要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土地的利用度、缓解居住紧张的。
而在政策方面,也围绕着旧改过程中的难题,不断地推进和创新。
比如“钉子户”问题,以往只要一户不同意,旧改项目就“难产”。
但在7月20日,《深圳经济特区城市更新条例(征求意见稿)》在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网站上公开征求意见,提出了一种新思路——“个别征收+行政诉讼”的解决方案,当已签订搬迁安置协议的合法产权比例不低于95%且符合房屋征收相关规定的,市、区政府可以对未签约部分房屋实施个别征收,对征收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这对于旧改搬迁难的顽疾很有帮助。
第三是增加居住用地总量。深圳供应不足一方面因为它本来面积就小,巴掌大点的地方;
另一方面则是住宅用地供应少,这是深圳本身“创新之都”的定位,需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的基本面决定的。
证券时报显示,过去十年深圳工业用地成交达到1147.78万平,商服用地成交达到394.42万平,再加上深圳有一半的面积划入基本生态线禁止和限制开发,那么留给居住用地的盘子就很少很少了。
通过下图的对比数据就可以知道,深圳的住宅用地供应量,有多么“杯水车薪”。
不过现在深圳已经做出了调整。
7月31日,深圳印发《关于停止商务公寓审批的通知》,新规规定,正式在全市范围(含深汕特别合作区)停止新的商务公寓项目的规划审批和用地出让方案审批。
很多媒体对这项政策的解读都是为了给“7.15”新政打补丁,住宅买不了了,大家反而去买商务公寓了。
但我们不能仅仅看到这一层,更长远的考虑是从供应角度对用地结构进行调整。总的盘子就这么大,为啥不能给住宅多分一些?
深圳从今年开始减少商业用地,上半年,深圳商务公寓总供应面积同比下滑38.5%;
同时加大居住用地的供应力度,全年计划供应居住用地293.2公顷(其中新供应129.2公顷、更新整备等164公顷),占全年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约25%,是2019年12.5%的两倍。
而且,现在的深圳已经获取到了诸多土地使用上的权限。
前几天,国家自然资源部印发了《关于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市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探索意见的函》。
其中深圳获得了“探索国有土地使用权到期后续期的操作路径”、“研究探索处理历史遗留违法用地问题的办法”的探索权权限;
以及更大的土地审批权,能够探索高度城市化地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分类保护利用新模式。
立足当下、展望未来。
今年是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未来的深圳势必要解决的一个重大矛盾是“高房价与企业外迁、人才外流”,深圳亟需以更大的魄力、更深层次的改革推进,相信接下来国家层面也会有更多的政策礼包出现。让我们共同期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