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面临的发展瓶颈及破解途径

王国盛 李文玉 村镇银行作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自成立之后经历了规模快速扩张阶段,之后受宏观经济环境及自身粗放式经营发展等因素影响进入发展瓶颈期,制约了其自身健康发展及支农支小作用的发挥。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村镇银行在市场拓展、盈利能力、资产质量、资本补充等方面面临着更为明显的压力和挑战。如何有效破解村镇银行稳健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重要课题。 村镇银行面临的发展瓶颈 内控管理水平与规模扩张速度不相匹配。村镇银行作为一级法人机构,具有决策链条短、放贷速度快的优势,但是,其重规模扩张、轻经营管理,内控管理规范化和决策科学化水平与发展速度不平衡。一是合规意识薄弱。对违规操作的风险隐患认识不足,业务操作过程中的制度观念和合规意识不强,存在重经营轻管理、重习惯轻制度问题。二是内控制度不完善。大多数内控制度移植于发起行,本身与村镇银行经营特点契合度不高,且没有随着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修订,操作性不强,如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制度缺乏操作性。三是内控制度执行有效性不足。如信贷“三查”制度执行不力,贷前调查主要考察借款人抵押物,对客户信用状况、偿还能力、还款意愿、行业发展前景等内容调查不充分。贷后管理流于形式,未按制度要求严格监测贷款资金实际流向、企业动态经营状况、还款能力变化等情况。 金融科技含量低的短板凸显。一是风险识别和评估手段滞后。村镇银行风险识别、评估主要依靠经办人员的主观判断或传统定性分析,大数据应用、定量分析及前瞻性风险识别能力比较薄弱。二是金融科技支撑不足,线上产品不丰富。村镇银行受制于社会认知度和信赖度低、贷款利率高等因素,在金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且疫情期间催生出众多“宅经济”领域消费需求,相应增加了对线上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村镇银行金融科技配套设施相对落后,网点自助服务设备投放少、智能化水平不高,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金融服务不完备,导致业务拓展难,竞争优势弱。辖区3家村镇银行信贷规模萎缩,一季度末贷款余额总额同比下降4.3%。 不良贷款处置化解难。一是信贷资产质量下滑压力大。村镇银行在规模快速扩张时期,发放大量没有抵押物的小微贷款,在经济向好时期显现不出问题,但是在经济下行阶段尤其是今年,受疫情影响,信贷资产质量下滑压力凸显。由于村镇银行放贷群体大多数为微贷客户,交通运输、餐饮服务、零售批发、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小商户、小企业受疫情冲击明显,资金链条紧张传导到村镇银行,导致信贷资产质量下滑。二是不良贷款中抵质押贷款占比低,盘活化解难度大。以辖区为例,村镇银行不良贷款中抵质押类余额占比仅为47.4%,保证类、信用类贷款占比52.6%。三是不良贷款化解方式单一,化解效率低。相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通常采用打包处置方式,村镇银行更多依赖司法处置,但金融债权案件诉讼周期长、成本高、执行难,化解成效低。 监管指标压力增大。一是盈利能力弱。存贷款利差为村镇银行主要盈利来源,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低,营业收入、利息净收入及中间业务收入同比下降,盈利空间持续缩小。二是监管指标改善难。目前,村镇银行核心存款依存度、资本充足率、成本收入比、拨备覆盖率、业务集中度等监管硬性指标达标压力大,短期内依靠自身力量难以有效改善。村镇银行普遍资本规模小,资本补充渠道少,补充资本主要途径包括股东注资、引入新的投资者、利润留存等,但在实际操作中资本补充难度较大。三是主发起行主动作为不足。主发起行倾向于通过问责村镇银行高管人员化解不良信贷资产,较少采取补充资本、承接划转不良资产等有效措施。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切实履职,充分发挥主发起行支撑作用。一是主发起行有效履行出资人及大股东职责。既要发挥对村镇银行的支持保障作用,及时协助解决村镇银行面临的主要困难,同时又要避免过度干预,保持村镇银行日常经营的独立性,真正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二是通过补充资本帮助村镇银行改善监管指标。村镇银行在短期内依靠税后盈利进行内源性资本补充可能性小的现状下,需加强与主发起行的沟通,争取主发起行及时注资、增资扩股,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风险防御能力。三是担当风险管理“兜底”责任。主发起行加强对村镇银行内控制度完善、执行及监督,及时关注村镇银行潜在经营风险,防止风险累积。对于资产质量下滑压力较大、资本不足的村镇银行,主发起行应积极协助村镇银行制定风险化解方案,通过承接划转部分不良贷款等方式减轻村镇银行经营包袱,在流动性、不良贷款处置等方面进行“兜底”处理。 形成合力,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一是监管部门探索创新更多适合村镇银行的资本补充工具。对于村镇银行给予差异化资本补充门槛等政策支持,有效帮助村镇银行完善公司治理、资本补充和风险防范。二是监管部门引导村镇银行稳健经营。加强对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重要指引,解决好单一大股东占比、关联授信占比过高或者大股东投资范围过宽等问题。在监管过程中,加大对主发起行正确履职的考核评价力度,引导主发起行积极履行大股东责任和义务。在货币政策工具、信贷政策倾斜等方面引导村镇银行在战略制定、经营决策和绩效考核中充分体现支农支小服务定位。三是完善差异化不良贷款考核政策。结合区域实际,对村镇银行普惠型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不良贷款容忍度适当放宽。 合规经营,提升内控制度执行有效性。一是培养良好合规意识,筑牢风险防线。管理层提高对内控管理的重视程度,在全行倡导内控合规理念,带动员工提高合规经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建立内控合规长效培训机制,加强对基层员工内控制度、操作流程、风险防范、职业道德等内容的培训,提高员工的合规意识及风险防范意识,形成以自我控制为主的内控约束机制。二是动态完善内控制度。对业务活动和管理活动制定全面、系统、规范的内控制度,并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在业务更新及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及时梳理业务流程,查找需要管控的风险点,对内控的薄弱环节进行纠正和完善,确保依法合规经营。三是强化流程控制。通过业务操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与内部控制流程的有效结合,加强对贷款审核、贷后监管、会计对账、人员轮岗等业务和管理活动的系统控制,防范操作风险。 把握重点,强化流动性和舆情管理。一是做好流动性风险防控。制定切实有效的流动性管理措施,加大储蓄存款的营销力度,稳定存款,降低对大额负债的依存度,审慎安排新增贷款投放。加强对流动性比例、流动性缺口率、存贷比等流动性指标的监测,定期开展流动性压力测试,不断规范情景设定和结果运用,对照压力测试结果查找流动性风险防控的薄弱点,及时予以完善。优化流动性风险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突发状况应对能力。二是做好负面舆情管控。在互联网时代,尤其要关注网络负面舆情,借助专业的舆情监测系统,实现关键词设定、热点识别,对网络负面舆情实现有效监测和预警。第一时间甄别舆情源头,在快速掌握事实真相的基础上,迅速采取适当措施予以妥善处置,正面引导网络负面舆情走向,加强存款保险保障储户资金安全的正面宣传,稀释负面舆情的影响力和传播度。 创新手段,推动金融科技赋能经营管理。一是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强化信贷风险管控。在贷前调查分析环节,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对客户在线交易数据、交易行为及多层次的担保链条进行科学分析,对企业信用状况、还本付息能力、还款意愿进行准确评估,提高授信效率。在贷后管理环节,丰富风控技术手段,以数字化、智能化风控手段替代传统的人工经验判断,设置信贷风险监测和预警指标,深度挖掘借款企业账户交易信息、资金真实流向、关联方交易等信息,对大额资金异常流动、不符合经营规则的交易流水下滑情况及时预警,实时监测企业经营状态,有效识别资金挪用等高风险行为。二是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客户体验。以手机银行APP为载体创新推出存贷款产品,优化线上贷款流程,客户可以足不出户享受新型存款产品带来的便捷服务。加大线上产品宣传力度,塑造线上品牌影响力。通过微视频、公众号、小程序等方式,加强线上业务宣传,提高线上产品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制图 张乐)

  王国盛 李文玉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bbc7adfeb220c27f468cb603705b2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