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区块链——Caoz (2)

第三区块分片化存储的方案,现在比特币这样的区块链虽然是去中心化分布式存储,但每个全节点存储的是记录全集,也就是规模总量和本地查询明显是受到制约的。

使用分片式存储的方式,让每个节点只存储某个子集是否可以呢?这样结合第二个方案,就可以极大提升系统的承载能力,并且不会对节点存储和网络传输带来过大的压力。但这里也存在一些其他应用中的问题,我觉得这个是值得讨论研究的,我也是最近在看这方面的一些资料,但目前我也不能说我就知道最合适的路径在哪里,只是提出来,比特币能否扩容,其实还是有很多技术值得讨论的。

当然,第四还有闪电网络的解决方案,闪电网络是指将小额的,频繁交易,先通过一些分支节点进行储存和计算,并在一定时间内整合归并到主链,这和以前我们做数据库优化分享中,合并写入的逻辑基本是一样的。可以极大减少主链的写入压力,提升主链的容量。

在烧脑篇,我希望大家对一些技术原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我猜很多人更期待诱惑篇,看看赚钱路径啥的,不好意思,我觉得还是先难后易,区块链其实还是有很多不成熟,需要优化完善的地方,比特币也好,以太坊也好,其实可能都不足以承载区块链的未来。

继续这个话题,既然POW存在大量算力空耗的问题,所以也就出现了基于其他共识算法的区块链应用,那么一个被认为可行的是POS共识算法,也就是基于拥有的数量和时间获得证明的算法。简单解读类似于存本取息,你在系统中存的钱越多,存的时间越长,你所获得的收益就越多,这样算力竞争的意义被弱化,而拥有的意义被强化。

以太坊的规划目标是变更为POS。但 POS 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马太效应,最后系统决策和收益依然会集中在少数寡头手里,除此之外,当矿工热潮退却后,如何保证有效的工作节点数量来完成运算,也是值得观察的。

在POS之上又有人提出了DPOS,在基于拥有数量的基础上,投票选举工作节点的模式,由投票委任的节点负责运算打包,一旦出现坏区块或者故障,会有一套机制保障自动切换到其他节点,实现平滑过渡,目前EOS主推这样的一个共识模式,作为其平台的基础架构,从白皮书指标看是相当不错的,但产品并未上线,是否经过实践考验有待观察。实话说,我对其白皮书的技术指标是比较质疑的,当然,不排除我判断力有限的因素。

实际上,我认为这里存在这样两个极端,共识与效率,POW实际上是为了实现网络共识,极大的牺牲了效率。我们说支付宝为什么效率那么高,是基于中心系统,现在任何一个互联网公司做一个支付交易系统都可以比比特币的效率高,但无法形成有效的共识基础。所以我个人觉得,如果想要有效提升区块链的效率,可能完全的去中心是很难的,多中心是一种兼顾效率与共识的策略,实际上 DPOS 已经可以理解为多中心系统,现在即便是POW共识算法也避免不了大矿场的垄断,一味强调去中心化可能是一厢情愿的。

发币和区块链平台

下面我解读一下常见的发币和区块链平台的区别。

比特币是区块链的第一个实际场景应用,那么作为共识最广泛的产品,比特币其架构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可以作为一个账本系统,完成一些国际贸易,跨境交易中信用凭证的问题。在传统金融中,交易的信用成本是蛮高的,而区块链本身在这个领域是有天然优势的。

但作为最早的区块链应用,比特币的问题也蛮多的。比如算力空耗严重,以及交易支撑能力极为有限。不要说支付宝,微信支付这样的量级,国内任何一个第三方支付接口的性能诉求比特币的架构可能都支撑不住。此外,不支持智能合约,不支持零知识证明,说实话,现有的比特币架构是有点跟不上时代的。

比特币架构危机在两年前已经体现,这也导致了第一次硬分叉的出现,对于第一次硬分叉,一些忠实的比特币支持者认为所有硬分叉都是撕裂共识,是非常拒绝的,但在厦门我线下分享的时候,大部分听众是程序员,我列举了当时比特币遇到的困境,并现场提问,我说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们是希望通过补丁的方式维持旧有系统,继续前进,还是支持重构,牺牲一些旧有系统用户,结果大部分选择支持重构。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wpfwy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