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写总结, 却少有人做计划

  

人人都爱写总结, 却少有人做计划

 

 

 

  每到岁末,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自发地写各式各样的总结。上个月,也就是 2018 年的最后一个月,园子里各处散落着无数篇年终总结贴。看过一些篇章,都写得挺好的。

  转眼 2019 年已经运行了大半个月了,忽然意识到,似乎没人晒出自己的新年计划。可能零星有几篇,但和上个月蔚然成风的总结热比起来,九牛一毛了。

  有人会说,个人计划有隐私之嫌,不合适晒出来,所以就算有,也是 " display: none ".

  不错,但回想之前铺天盖地的总结文章,很多人都是足够赤诚地把自己过去一年扒了个精光、敞开心扉地晒,既然舍得把自己的过去一五一十地交代出来,那自然也可以取其同等密级的未来做个猜想吧。如果这样的计划也不便透露的话,那为什么愿意晒总结呢?

  当然了,却有不便透露的信息:比如来年跳槽的打算、删库跑路的方案、换个小三的想法、破坏某人家庭的预谋,等等…… 这些就自己捂好了。

  有时间和精力对过去总结,甚至写出很好的文字并热心分享,却没有关于未来的计划,至少没有独立可见的文字篇幅。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不仅仅只存在于园子里,推广到别处也都差不多。
  这是个有意思的现象,不免胡思乱想了一通。


  个人以为,计划其实比总结更具有建设性
  计划是主动的,总结是被动的。计划首先意味著你有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决心和动力。人们常常讲求方法与效率的重要性,固然不错,但在方法之前,是方向。“对于盲目航行的帆船,什么风都是逆风。”
  打个比方,以理财中的储蓄为例——很多人应该有过这样的体会:如果每个月给自己设定一个固定储蓄目标,每次领到工资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目标金额先存好,一年下来,你确确实实会有笔存款。而如果没有设定固定储蓄目标,只是设想等到月底将当月剩下来的钱进行储蓄,那最有可能的结局就是——月光。待年终总结,储蓄失败。
  花钱也一样,很多人都有记账的习惯,但如果希望管控自己的消费行为,预算的作用比记账大多了。那些只记流水账,却不做预算的人,往往会周而复始地感慨“这个月又花了好多钱,下个月再不能这样了。”而如果你认真做了预算,你就心中有数,在每次消费时,会犹豫本次消费是否“合理”,这多出来的一点犹豫,就起了管控的作用。未雨绸缪胜于亡羊补牢,更何况那些亡了羊却补不牢的时候了。


  由上面的,联想到一个更加普遍的现象,有些人会在年终总结的末尾,用大约10%的篇幅罗列出明年的愿望清单,然后就当做是计划了。把目标当做计划,这是误区。

人人都爱写总结, 却少有人做计划

  比方说,一次军事行动,要摧毁敌方的司令部,这是目标。如果你把这当作行动计划,就带兵去打,那你的兵死得有点冤。再比如,立了一个Flag,来年要把前台MM追到手,这只是愿望。具体怎么追?才是计划。
  做计划实际上是对过程管理,当你有了目标并对此做出了计划,意味著你至少是有过思考的,这就走心了。而仅仅只有目标,那就只能走肾上腺素了。
  思考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在思考的过程中,会强化目标的概念,加深对目标的理解,经过思考,你会确认目标,收获决心和动力。这里不一定非得完全靠自己冥思苦想,完全可以借助他人的智慧辅助分析。思考的结果会对行为产生指导,通常,你会获悉完成目标所需的步骤。
  步骤,就是算法,就是解决方案。
  从这点来看,相比写总结,做计划的技术难度要大。这可能也是“多总结、少计划”这个现象的原因之一。写总结是对已发生的事情进行回忆,只要记忆没问题,平铺直叙都能成文,尤其是流水账一般的总结,根本不用动脑子。而做计划,包含了对未来的预测,这就难多了。但所谓的建设性,也就体现在这里,正是因为要克服困难,才使得产出有了价值。我很喜欢一句英格兰的谚语:“Where there's muck, there's brass.” 一直做容易的事情,是不可能有进步的,要想管理人生和未来,怎能不舍得下工夫。
  阻碍人们认真做计划的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常常听到的“计划赶不上变化”。这个在 IT 界,简直是家常便饭,今天做的计划明天就得改,于是计划就显得没什么作用了。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wpsfj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