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贷乱象的治理对策

摘要:当前,校园贷市场良莠不齐,乱象丛生,“在正规军”与“杂牌军”相互较量,理性消费及非理性消费需求相互交织的背景下,“校园贷”“裸贷”等负面新闻屡屡见诸于报端,不仅严重扰乱了校园秩序,甚至直接造成了许多恶性事件的产生。究根结底,不良“校园贷”无非是披着金融创新、方便快捷等外衣,行欺诈行骗之实。校园贷乱像是社会现象的一个缩影,带给我们的教训不可谓不惨痛。如何净化校园环境,从根本上遏制校园贷乱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校园贷;乱象;治理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6.065

校园贷从雨后春笋般出现到“跌破神坛”,从受万千学子追捧到谈“校园贷”色变只用了很短一段时间,诸如欺诈行骗、裸条、暴力胁迫等现象也伴随着校园贷一同出现,值得庆幸的是,2017年5月27日,银监会联合教育部、人社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现阶段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在校大学生网贷业务,并逐步消化存量业务,同时鼓励银行等合格放贷主体进入“校园贷”,并明确互联网平台可以提供助贷等服务。饱受诟病的“校园贷”终成强弩之末,但追根溯源,暗藏在背后的金融监管机制的缺失、理性消费观良性引导等众多问题值得思政工作者注意和思考。

1不良校园贷缘何能够遍地开花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880所,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正是如此庞大的学生数量及消费能力令不良贷款机构、平台看到了巨大“商机”,纷纷铤而走险打法律的擦边球。

从客观现实来看,高校中有一部分學生群体对于贷款有现实需要,这种需要可以从理性与非理性两个出发点进行考量。从非理性方面来看,学生尚未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加之缺少必要的引导,“花明天钱,办今天事”的超前消费理念不仅甚嚣尘上,而且得到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认可。非理性消费观念一旦形成,将直接导致有限的生活费无法满足消费需求。消费需求的无法满足必然会致使学生“另辟蹊径”,寻求额外的经济来源,而校园贷平台却又恰好可以满足学生对于金钱的需求,当然会令无节制、无计划的学生欣喜若狂,甚至陷入到校园贷的泥潭中无法自拔,最终只有一味的拆东墙补西墙来维持这种状态。从理性方面来看,对待校园贷还需要审慎的态度,校园贷虽然诸多诟病,但也确实满足了一小部分学生的理性消费需求,如在自主创业,分期付款听课学习,缴纳临时住院费用等方面缓解了部分学生及家庭的经济压力,即便这部分的需求是理性或必要的,学生却往往没有寻求于正规平台或是金融机构,而是将目光纷纷投向了不良网贷平台。究其原因,一是虽然正规金融机构利率低,但相应的操作规范以及风控把握的较为严格,对没有稳定经济收入的学生群体往往选择回避。而不良网贷平台则不然,为了追求高额的回报,审批手续往往简单,学生只需要提供身份证、学生证、手机通话详单等资料便可以获得贷款,虽然需要支付高昂的手续费及利息,仍然另学生趋之若鹜。

综上,正是由于学生消费需求的提升及巨量的市场才使得校园贷平台可以扎根于高校,扎根于学生群体。

2不良校园贷的危害猛于虎

不良校园贷不仅扰乱了学校的正常秩序,而且令学生身心俱疲。综合来看,校园贷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校园贷平台良莠不齐,当学生入不敷出,无法按时偿还高额本金或利息时,不良平台便会通过手中握有学生借贷时留的资料或“把柄”反复威胁骚扰进行暴力催债,不仅向借贷人索要欠款,更将催债电话无休止的打到父母、同学、教师处,而且威胁恫吓手段并用,令学生惶惶不可终日,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是高额利息难以偿还。相较于高利贷,不良校园贷的高额利息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按日计息、按周计息以及按月计息等多种方式供学生选择,但贷款利息普遍偏高,个别平台贷款周息可达到30%甚至更高,这不仅超过了法律允许的民间借贷范畴,而且完全超过了学生的正常还款能力,为了不受平台威胁,只有少数学生向家长坦白清偿借款,多数同学则选择了拆东补西,即利用在新平台的借款偿还之前的借款。而这样做导致的便是让债务积累越来越多,直至无力偿还,最终导致自杀、以身抵债等惨剧的发生,另一个个家庭支离破碎。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zzdwx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