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及其相关技术 (3)

web1.0是为人创造internet, 经常谈到的是门户,内容,商业模式,封闭,大而全,以网站为中心,它是一对一的(网站对用户)

web2.0是为计算机更好的创造internet,相对于web1.0谈论的是个性化,应用,服务,开放,聚合,以个人为中心,它是社会性网络(用户对用户)

netscape: 研发出第一个大规模商用的浏览器

yahoo:     杨致远提出了互联网黄页,将网站进行分类。

google:    后来居上,推出了大受欢迎的搜索服务

netscape: 以传统的软件摹本来勾勒其所谓的“互联网作为平台”:其旗舰产品是互联网浏览器,一个桌面应用程序。同时,他们的战略是利用其在浏览器市场的统治地位,来为昂贵的服务器产品建立起市场。最终,浏览器和网络服务器都变成了“日用品”,同时价值链条也向上移动到了在互联网平台上传递的服务。

google: 以天生的网络应用程序的角色问世,它从不出售或者打包程序,而是以服务的方式来传递。没有了定期的软件发布,只需要持续的改善。没有了许可证或销售,只需要使用。没有了平台迁移,只需要搭建宏大的、由众多个人计算机组成的、可伸缩的网络,其上运行开源操作系统,及其自行研制的应用程序和工具,而公司之外的任何人则永远无法接触到这些东西。

关于web1.0是为人创造internetweb2.0是为计算机更好的创造internet的解释:

World Wide Web,简称WWW,是英国人TimBerners-Lee 1989年在欧洲共同体的一个大型科研机构任职时发明的。通过WEB,互联网上的资源,可以在一个网页里比较直观的表示出来;而且资源之间,在网页上可以链来链去。在WEB1.0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公司有NetscapeYahooGoogle Netscape研发出第一个大规模商用的浏览器,Yahoo的杨致远提出了互联网黄页,将互联网进行了分类,而Google后来居上,推出了大受欢迎的搜索服务。

搜索最大的贡献是,把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用机器初步分了个线索。但是,光知道网页里有哪些关键字,只解决了人浏览网页的需求。所以,Tim-Berners-Lee在提出WWW不久,即开始推崇语义网(Semantic Web)的概念。为什么呢?因为互联网上的内容,机器不能理解。他的理想是,网页制作时和架构数据库时,大家都用一种语义的方式,将网页里的内容表述成机器可以理解的格式。这样,整个互联网就成了一个结构严谨的知识库。从理想的角度,这是很诱人的,因为科学家和机器都喜欢有次序的东西。Berners-Lee关心的是,互联网上数据,及能否被其它的互联网应用所重复引用。举一个例子说明标准数据库的魅力。有个产品叫LiberyLink。装了它后,到Amazon上去浏览时,会自动告诉你某一本书在用户当地的图书馆能否找到,书号是多少等。因为一本书有统一的书号和书名,两个不同的互联网服务(Amazon 和当地图书馆数据库检索)可以公享数据,给用户提供全新服务。

但是,语义网提出之后,曲高和寡,响应的人不多。为什么?因为指望要网页的制作者提供这么多额外的信息去让机器理解一个网页,太难;简直就是人给机器打工。这违反了人们能偷懒就偷懒的本性。看看Google的成功就知道。 Google有个Page Rank技术,将网页之间互相链接的关系,用来做结果排序的一个依据,变相利用了网页制作人的判断力。想一想网页的制作者们,从数量来说,比纯浏览者的数量小得多。但Google就这一个革新,用上了网页的制作者的一部份力量,已将其推上了互联网的顶峰。

所以互联网下一步,是要让所有的人都忙起来,全民织网,然后用软件,机器的力量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被需要的人找到和浏览。如果说WEB1.0是以数据为核心的互联网,那么WEB2.0可以说是以人为出发点的互联网。

    web2.0的特征

互联网成为平台(参与体系)而不是利用互联网来统治和控制;

充分重视并利用集体力量和智慧;

将数据变成“Intel Inside”;

分享和参与的架构驱动的网络效应;

通过带动分散的、独立的开发者把各个系统和网站组合形成大汇集的改革;

通过内容和服务的联合使轻量的业务模型可行,分享经济的模式

注重用户体验的持续的服务(“永久的Beta 版”);

服务和应用无处不在(非单机版和单一平台版本);

不仅仅是少数重要用户,而是渗透到全体用户,包括大量的普通用户,要有拉动长尾的能力;

长尾:

    web2.0的应用及成功案例

1.         blog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zzgjs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