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游走于法律边缘的爬虫技术(3)

需求刺激之下,大数据风控行业应运而生。根据亿欧智库2018年11月发布的《2018中国智能风控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显示,截至当时,金融风控企业已经达到573家,其中超过六成企业成立于2014~2016年。

行业的迅速崛起离不开风投的助推。根据上述《报告》数据,在当时的573家金融风控企业中,有192家企业获得投资,投资金额超过1000亿元,其中三成企业获得三次及以上的投资。

野蛮生长的浪潮中,依靠爬虫技术违规爬取和使用数据的公司迅速壮大,凭借丰富的数据来源和极低的操作成本,跻身行业前列,市场份额甚至大大超过合规数据公司。

“真正合规的公司数据来源都是有官方授权的,有严格的官方指定,本身数量占比小,市场份额也占比小。”一位长期与大数据公司打交道的甲方公司高管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那些做非授权数据的公司,一般成本和价格都较低,但核心数据一旦出问题就非常麻烦。”

鉴于大数据风控公司良莠不齐的现状,金融机构与大数据公司实际业务合作往往采用“一对多”的模式,以期获得尽可能丰富的数据源,尽可能加强大数据风控的可靠性。

“大部分合作的金融机构都会同时和十几家第三方数据风控公司有业务往来,会购买多家公司的数据产品来交叉验证,以求更有保障的风控。”一位互联网金融公司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越大的金融机构愿意购买更多数据源来完善自己的风控模型,有些自身就不规范的小型网贷公司甚至只会直接买评估结果。”

“有实力的金融机构会强调大数据的全流程应用,贯穿获客、风控、反欺诈、催收等多个环节。”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薛洪言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谈到,对大机构而言,有些环节是需要买一些原始的数据来完善已有的模型,补齐用户画像,起到辅助风控作用;但对小公司而言,奉行“拿来主义”的成本更低,更倾向于直接采用第三方的解决方案,比如黑名单、智能营销策略等。

随着监管层对大数据行业的监管收紧,既无官方授权,也无完善用户授权的大数据公司面临生存危机,这类大数据公司大多已开始尝试转型。

有业内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目前业内以未授权爬虫的数据源为主要业务的公司基本已经停摆,都在尽可能地做合规业务。相关合作方也都在清查合作数据公司的数据源合规性,对于数据源授权语焉不详的都会主动切断联系。

“能获取的数据源变少后,公司的风控模型一定会变。”深圳中兴飞贷金融科技公司副总裁孟庆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任何一个风控模型都是基于一定的数据源而建立,且需要一定时间来进行完善和验证效果,数据源的更改尤其是变少,会显著影响模型的精准度。”

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薛洪言认为,这一轮对大数据公司的整顿无疑是一次行业洗牌。“不合规公司的客户必然流失,实力不足的公司也会因数据源的减少引起模型预期准确率的下降,同样面临客户流失的困境。”

“强监管的效果一直持续到明年,大数据行业一定会有一次彻底的洗牌,该退场的不合规公司都会退场。”孟庆丰直言,“随着监管层对数据安全的持续发力,以后数据行业内能活下来的必定只有获取了官方授权的合规公司。”

银行堵漏洞

10月上旬,多位业内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确认,最近央行已将《个人金融信息(数据)保护试行办法(初稿)》下发到各家银行,目前正在征求意见中。根据今年4月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2019年规章制定工作计划》,该《办法》是中国金融领域落实《网络安全法》确立的网络信息安全和网络运行安全两大制度的最高位阶部门规章。

10月12日,北京银保监局印发《关于规范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类业务及互联网保险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规范通知》),明确提出银行需要加强合作机构管理,严禁与以“大数据”为名窃取、滥用、非法买卖或泄露客户信息的企业开展合作。

实际上,自9月初开始的大数据公司被查风波后,已有多家中小银行主动切断了与涉嫌不合规的大数据公司的合作,但随之而来的是银行信贷审批的收紧。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3e452fc0010f79fbd187cce6a36b85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