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创业者的“民间硅谷”(6)

但如同“暂安处”字面所指的那样,他也的确没能住多久。刚入职 5 个月,黄海均便作为第 2 个成员加入微博项目组。整整 40 天,全员在北大附近一家五星级酒店房间里封闭式开发,一周工作 7 天、每天 18 小时以上。一个月后,网易微博上线。此时,离王兴的饭否被关停、新浪微博上线已过去了 5 个月。

此后 14 个月,黄海均的全部精力也投入到微博核心功能的开发和改版中,但效果并不理想。在博客中他提及,当时四大门户处于酣战之中,都将巨大的明星、流量和媒体资源倾斜给自家微博,“网易很被动,我们想从产品上去做一些差异化。彼时 Foursquare 还是资本市场的宠儿,移动互联网还没有如此这般普及,但很多人已经嗅到了金矿的气息。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地理位置」这个维度,将微博原本的「谁在干什么」,升级为「谁在哪里干什么」。”

在某次微博会议上,唐岩问黄海均:“通过这个功能,可以认识楼下爱吧咖啡厅里的人吗?”交友并不是微博的核心目标,这个问题对黄海均来说来得措手不及:“呃,现在还不能,唐总。”

2011 年 5 月,雷小亮和李志威带着这个想法离开网易,随唐岩创立了陌陌。此前 2 个月,黄海均也离开网易,成为知乎的第 9 名员工,作为当时唯一的产品经理,开发了私信、时间线、收藏夹等功能。他觉得,该趁还没什么包袱时“多几次冲动和冒险“。2012 年至 2014 年,这样的冲动和冒险还有两次,分别是在豆瓣和豌豆荚,着重于积累移动端产品经验,焦虑伴随着自我安慰:“从 PC 到移动的迁移,赶上的并不早,所幸也还不算太晚”。

2014 年 11 月,黄继均离开豌豆荚,搬进华清嘉园,和一家室内设计公司合租下一套三室一厅,终于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第一次创业。上个租户刚搬走,看上去也是家创业公司,房间里没有床或沙发,而是摆满了桌椅。

同月,网易微博宣布正式关闭;一个月后,陌陌正式在纳斯达克上市,估值 30 亿美金,员工扩大为 400 人,月活用户数达到 6930 万。黄海均一时激动,回想起当年那场会议和唐岩的对话,在博客里写道:“这个故事离我很近,真实、励志、暴富……这便是我为什么深爱互联网的原因,在这里,梦想可期。”

但对大部分人来说,这个梦想也只是离得很近而已。

黄海均的第一个产品叫“魔镜 APP“。这是个图片社区,基于地理位置发现附近的人并给他们的颜值打分,通过评分排名并相互结识。2015 年 6 月上线后 10 个月内,团队一度从 9 人扩展到十几人,获得过 150 万元天使投资,从华清嘉园搬到了中关村一家共享办公空间里。

但和许灿类似,钱很快就用完了,而项目却没积累起足够多的用户,更没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方式。回头看,黄海均会提及 APP 获客门槛提高、社交应用商业化竞争加剧、产品组织架构等问题。然而本质上,这是一个因定位不清而亡的产品,无论是为了约炮还是炫耀颜值,陌陌、美图秀秀或朋友圈都已经填补了市场空缺。2016 年 4 月,魔镜关闭服务。

仅一个月后,黄海均就开始了第二段创业。一年前在华清嘉园结识的地产中介熟练且精明,掐准时间给他打了个电话:“还在创业吗?考不考虑搬回来?我手上有房。”和小纪类似,他们心中也有张时间表,结合朋友圈动态追踪创业者们的动向。

黄海均的第二个项目叫“职人社”。这次的产品完全从他个人经验出发,帮创业公司找人,帮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互联网求职者找工作;在经营成本上精打细算,没有 App,只有微信公众号加上几十个微信群。目前团队不到 20 人,一半以上是专业猎头。

用官方说法,职人社只面向 Pre-A 阶段(及以后)互联网公司,及现金工资(不含股份和期权)年薪 25 万以上职位,基于微信、知乎、豆瓣、微博等社交媒体,提供免费传播、按效果付费的招聘服务。这也包括每月两场线下交流会,以及线上定期推送的求职者访谈。

“市场里拥有 4 - 6 年专业经验的中流砥柱供不应求。而另一边,3 年以上专业经验的职人对招聘网站没有信任,他们不会去投递简历,而是更加信任熟人的推荐。”换句话说,黄海均是想争抢猎头和招聘网站没有覆盖到的那个熟人市场。

这门生意不算创新,但可持续;很难规模化,但也不需要大笔融资就能盈利。至少,职人社现在又有能力从华清嘉园搬出来,换到了中关村的一个写字楼。它再次占据了另一家生死未卜的创业公司留下的痕迹:桌椅、打字机、饮水机、绿植。前任租客精心粉刷的绿色外墙,职人社崭新的蓝色 Logo 宣示了主权。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6b71d3400331199c1e543e7773e89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