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支持监督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攻坚克难、爬坡实干,全力推进“三个加快”,夺取了灾后重建全面胜利,保持了高速发展强劲势头,实现了“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完成了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亮点纷呈。
��―― GDP突破千亿大关。GDP实现1189.1亿元,增长15.2%,在绵阳发展史上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跨入全省经济总量“千亿俱乐部”。财政总收入实现172.1亿元,增长44.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65.6亿元,增长45.2%。
��――工业经济提速升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502.1亿元,增长23.7%,增加值总量排在全省第4位,成为2002年以来发展最快、发展最好的一年。
��――文明创建喜摘桂冠。成功夺取全国文明城市“金牌”,成为全省首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城市,实现了540万绵州儿女16年来的夙愿。
��――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998元、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83元、增长20.9%,分别超过“十一五”年均增速2.4和7.6个百分点。
��――灾区发生历史巨变。截止12月底,纳入重建规划的7314个项目完工99%,2267.3亿元总投资完成99.9%。灾区从悲壮走向豪迈、从重生走向跨越,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事实证明,过去的一年,是绵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市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发展势头进一步趋好、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呈现出速度与效益同步提高、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作为绵阳人民,我们有理由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一、灾后重建取得全面胜利
��灾区基础设施根本性改善。751所学校、381个医疗卫生机构、232所敬老院和福利院、3094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成投用,7610公里重建公路实现通车,7.41万处震损水利工程得到修复。灾区基础设施,尤其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整体跨越,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迁。
��灾区产业发展再生性跨越。882个工业重建项目全部完工。660个农业(含农机、畜牧)重建项目完工99.2%。183个市场服务体系重建项目完工97.8%。42个旅游重建项目完工88.1%。4个对口援建园区签约入园企业312户,协议引资380亿元。产业快速恢复和提升,为灾区当前和长远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灾区城乡面貌整体性提升。成功解决城乡163.5万户、362.9万人住房问题。唐家山堰塞湖应急治理工程全面完成,北川地震纪念馆主体工程完工。北川新县城建成入住,成为“城建工程的标志、抗震精神的标志、文化遗产的标志”。16个重点重建集镇形成主体功能,建成一批布局科学、功能配套的现代化新城镇。灾后重建项目资金监管到位,没有出现重大质量问题,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灾区所到之处,新城拔地而起,道路四通八达,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日新月异。
��各位代表,灾后重建是一幅气壮山河、波澜壮阔的恢弘画卷,是一份心手相牵、感天动地的民族大爱,是一首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人民赞歌。回顾重建历程,全市各族人民化灾难为动力,承关怀而奋进,以勤劳的双手、无比的智慧和英雄的气概,大力推进灾区重建和发展振兴,实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创造了人类重建史上的奇迹。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尊重规律、统筹谋划是科学重建的根本前提,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是科学重建的核心理念,自力更生、苦干实干是科学重建的强大动力,全程审计、公开透明是科学重建的重要保障,这必将指引我们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
��此时此刻,我们特别感恩倾情倾力支援我市的中央各部委、各援建省市、省级各部门和人民子弟兵、全国各族人民,以及海内外同胞与国际友人,他们的无疆大爱、宝贵精神和丰功伟绩必将永载史册!
��二、“十二五”实现良好开局
��投资消费稳步增长。健全重大项目建设工作机制,努力在重建基本结束的情况下保持投资高位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0.9亿元。成绵乐客专、成西客专、成兰铁路加快建设。绵遂高速建成通车,成绵高速复线、成绵南高速、绕城高速南环线建设进展顺利。川航绵阳基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62.3万人次。武都水库下闸蓄水,武引二期灌区工程、开茂水库等工程加快推进,“全域灌溉”取得重大进展。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4亿元,增长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