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问如何搞流量!?写下了这篇血泪文

“我们需要流量,快去再多搞点流量来!” 没有一个营销人或增长人,不对这个brief感到再耳熟不过了……

在我的职业生涯里,营销人经常被老板当做是“流量魔法师”:你再刷个屏吧?再搞一个10万+?你不是很擅长搞病毒营销吗?

好像我随手搓个炉石就能变出流量来一样。人人都爱流量。因为大家人心里都有一个营销漏斗(从发现到兴趣到购买),我们尽可能都想去把漏斗填满,填满就有新客进来了。

一直被问如何搞流量!?写下了这篇血泪文

上图来自小马鱼的《我在阿里做运营》

我的亲身经历是:很多互联网人的信仰就是流量+打折。如果流量能够够大,总是会有顾客留下。只要打折,就能增加转化率。

前两天我参加了嘉程资本搞的《50%的流量操盘手今天都到这了》,这个标题瞬间吸引来了300多人,整个会场可以闻到大家都想要流量的焦虑。

很多人见我就喜欢问我,你有什么好的流量渠道?我做下来效果不好,还有什么办法?有什么办法能卖的更好?

不得不感叹现在获取流量的方式千奇百怪,如果还是老三样买硬广简直就是落后,现在做个共享体称都能每月净增1700万粉丝,放在不同的场景下就能产生不一样用户心态的流量。

但是其实过度关注这个漏斗,正是导致许多创业公司短视,只关注拉新,最后增长瓶颈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呢?

1.流量越来越贵,销售BD越雇越多,预算总是不够用。流量一直在成倍的变贵,变水,今年的CPA是去年的好几倍。

2.吸引到的大多是低质量”薅羊毛“用户。为了增加转化率,我们通常会发券,券越发越大,吸引来的用户通常是因为券,而这些抱着”薅羊毛“心态的用户也更容易没有券就离开。

3.为了维持拉新的速度,所以药不能停,最后很大几率会忽略了用户的体验优化。刚开始搞到流量,会给你产品上线后快速增长,仿佛已经找到了PMF(Product Market Fit)的错觉,但后期一旦缺少新的流量源的灌入,增长则会就直接放缓,并进入“药不能停的悲剧状态。只好继续买量,继续想办法运用团队资源去想增长手段,关注拉新,而忽略产品体验,如此恶性循环。

为什么忽略产品体验?因为产品体验的提高不但耗时耗力,难以击破,而且看起来并不对增长起立即的作用。

如此恶性循环,再买量,再打折。量更贵了,用户更挑剔了,增长也悲剧了。

流量或获客只是营销中间的一环,卖得好是一个结果,但中间需要打通的是整个用户生态。在拼命买流量的长征中,其实很容易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事:你的用户就是你最好的销售。

加快拉新速度前,做一个机制,能培养用户养成为你打call的习惯,才是第一优先级。你没有足够的钱去触及、影响所有用户,让每个人都留下,但是你可以让已经成为你用户的人为你说话。

这时,你漏斗下方本来要越来越变小的沙,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数,又回到了漏斗的上方,并且变得更加精准了。

如果你的这个理念被转变的话,这时候你心中潜移默化相信的漏斗就被翻转了,反而变成了一个喇叭。

一直被问如何搞流量!?写下了这篇血泪文

这时候你一定会想:不就是裂变吗?

那你就错了。

现在我们在市面上看到的大多裂变,表面上同样让用户变成了销售,但其实是本末倒置,还是在变相拿量。我们经常看到美团、百度外卖等吃完会让用户发券。或者我们做产品常常要求用户”分享“才可得到一些权益。

后来怎么样了呢?实际上分享被秒删,或者被分享进非常不精准的群体,或者直接被薅羊毛。

我们之前还专门组了”红包“群,专门用来一起薅羊毛。

一直被问如何搞流量!?写下了这篇血泪文

这样的情况下,拉来的用户不但是无效的,而且你为此还付出了更多的补贴,最后券不能停。流量也还是没法停。

在增长黑盒的文章《微信裂变一定要刷屏才好吗?》(今日第三条推送),他们曾经做过一次裂变测试,发到2个付费社群。几分钟不到就会裂变出一个新群,很快就裂变出了几千用户,裂变K值达到了2。本来可以拿这个去吹嘘的Alan和Yolo却选择了关闭裂变活动,探讨裂变快的结果。

他们发现活动虽然拉新数字好看,但其实出现了两个负面的作用:

1. 用户不精准,留存低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1fcd91f2718f86c28a6baa77f9107c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