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建立标签平台需要很大的工作量,投入很多的资源,前期也不能很快得到回报,是一个方向大致正确的事情。创业公司或者小型公司初期、用户量较少的公司还是不建议做标签平台,当公司有一定规模,用户量有一定基础、数据有一定的积累,再投入资源做标签平台还是不晚的。
为什么要建设标签平台
亚马逊的CEO Jeff Bezos曾说过他的梦想,「如果我有一百万的用户,我就会做一百万个不同的网站!」。
当然,现在大型的电商公司如亚马逊、淘宝等已经实现了他这个梦想,就是我们常说的千人千面-用户个性化推荐系统。
那么如何实现千人千面呢,这个基础是先对用户打标签。
为什么要给用户打标签呢?
最主要原因就是让我们更加了解我们的用户,他是谁?他在哪里?他用的什么设备?他用了我们的什么服务?他的使用习惯是什么?他的偏好是什么?
当我们更加了解我们的用户,我们才会有可能知道他的痛点,我们才会知道应该推荐给他什么样的产品,他购买的概率也才会更高一些。
那么什么公司适合建设标签平台?
一些小的创业公司是不适合的,现在的产品和运营张口闭口就是户画像、用户标签和PPT上面贴满标签的标签云人像。一个真正的标签平台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它需要投入很多的开发资源,就只是一个标签体系的建立都需要,n个角色参与(数据开发工程师,数据挖掘工程师,前端工程师、后端工程师、产品经理、模型设计师),加上需求的调研时间,最少也得2-3个月的时间。后期比较深的一些功能如标签圈选、人群画像等又是很大的工程量。
所以,建立标签平台需要很大的工作量,投入很多的资源,前期也不能很快得到回报,是一个方向大致正确的事情。创业公司或者小型公司初期、用户量较少的公司还是不建议做标签平台,当公司有一定规模,用户量有一定基础、数据有一定的积累,再投入资源做标签平台还是不晚的。
建设标签平台你必须面对的几个问题那我们该怎么建设标签平台呢?
上面已经说了,当有了一定的用户基础、数据基础才适合搭建标签平台。这时会面临一个问题,当公司发展到搭建标签平台这么一个阶段,一定是多个产品线,多种角色、数据分散度很高的情况。
那么怎么统一这些产品线的标签呢?
例如笔者所在的公司有n条产品线,我们想打通服装批发产业的上下游,从生产端服装的打版服务,到线上的销售平台,到供应链服务平台和金融服务平台等产业的上下游我们都在运营。
我们在搭建标签平台时就遇到了以下个挑战:
每个系统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怎么让这些数据标签化呢?
打版服务、电商服务、供应链服务、金融服务的客户群体是完全不同的,怎么让这些各种各样的角色都进去标签平台。
作为我们的电商产品,只有用户标签是不够的,商品作为电商系统十分重要的存在,也得分门别类的打上各种各样的标签,那么我们怎么区分用户标签和商品标签,甚至供应商的标签?
公司所有的产品线运营都会用一个CRM系统,所有的客户都会先进去CRM系统作为潜客,转化后再成为各个业务系统的会员统一进入业务系统,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潜客和注册用户怎么分?
带着这样种种问题,我们团队大概策划了有半个月才有解决方案。
怎么基于各个业务线的数据给用户都打上标签首先我们有平台的概念,用户注册后,会统一进入用户中心,入库时都会打上注册平台的标识,这里做了一层区分。后来我们发现这样无法解决一个用户同时用了2个平台服务的问题,因为我们用户中心是是基于手机号去重复的数据,如果只取某个平台的用户,就无法给用了我们电商产品又用了我们的物流、快递产品的用户同时打上标签。
这时我们加大了每个产品线打标签的用户范围。举个例子,比如电商产品的用户定义是取平台为电商产品,但是平台为非电商产品又登录了电商产品的用户也会抓取过来打上电商产品相应的标签。这样当我们查看用户的标签时,就可以看到这些用户同时拥有2条产品线的标签。
至于每个业务线的数据怎么标签化,我们的想法是做成可配置化,每条产品线的运营都可以在他们的业务线下建立各种各样的标签,来丰富用户的信息。至于如何实现可配置化,下文标签体系的搭建我会基于电商RFM的实际案例来讲解。
用户的角色怎么确定首先我们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我们做了一层抽象,他们首先都是人,我们称为需求端和供应端。比如电商产品的采购商为需求端,供应商为供应端,快递物流产品的商户(需要发快递或者物流的人)我们称为采购端,物流快递的提供者如顺丰、德邦等我们称为供应端,打版产品的设计师为需求端,生产衣服的工厂为供应端,这样就完成了一个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