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完各个部门的职责以后,可以总体来看看社团要举办一场活动的基本流程。比如要举办一年一度的捉虫大赛(找程序的bug):首先活动部出一份策划案,包括各个时间节点、参与人员、外宣地点、活动地点、具体所需物资和经费预算。策划案交给财务部通过后大家在具体采购时先自垫,最后由财务部从社团经费里出钱(或者跟微软申请经费)。这个时候宣传部可以开始写文案做海报,公关部去跑活动地点的批条(这不是个容易活,因为在一些活动密集的时间很多社团都要搞活动,批条经常跑不到,最后还要换地点),技术部开始出题。到了外宣时间以后主要由宣传部出去做外宣和发传单,不过其他部部员也可以自愿加入(或者有时因为人手不够强制加入)。比赛当天,由技术部出人主持比赛,不过由于有发奖之类的环节,所以其他部也会派人来,宣传部负责摄影。活动结束之后,宣传部及时写新闻稿,然后发布到公众号上。前面一直没提人力部,其实人力部的部员是渗透到了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机动性强。当然后来部长们也逐渐发现人力部的冗员问题,所以在做结构调整,现在部门结构跟当时已经不太一样了。
社团不只自己举办活动,也要参与学校官方的活动。除了政治教育之类的活动需要所有社团负责人都到场,一般活动都是邀请在这一方面有特色的社团参加。比如新年联欢会邀请轻音社、舞蹈社、相声社之类的演出,找学生会出主持人。
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学院和拉广告赞助,不过跟企业合作的社团会另外有企业的支持。关于学院经费这部分,学院每年会对所有社团分类做评比,基本比的是社团举办活动的质量之类的指标,对于技术类社团还有社员参与比赛的获奖,其他类社团我就不太清楚了。
介绍一下技术类社团的技术交流活动,举两个例子:微软学生俱乐部的技术培训和智能数据俱乐部的论文讨论会。
微软的技术培训实际上是由技术部出人负责给社团成员(主要是刚进社团的大一成员)讲课的活动,正常是每周末开课。每年的讲课内容都不一样,具体是先由技术部自愿报名(或者部长邀请)来做讲师,大概会有四五个讲师,具体讲什么由这些讲师来定。在要开的课决定好以后,把开课列表放在大群里看大家想听什么投个票,再决定一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上课。所以其实每周末都会有好几门课在不同时间(不过可能是同一间教室)来讲。关于技术培训的质量实话说是参差不齐的,因为这也要看讲师的水平。虽然一般来说讲师敢上来讲就说明他/她对这个技术有自信,但技术水平跟讲课水平又不是一回事。比如我去讲《C语言和算法》的时候第一节课讲得没学过的人完全找不着北,最后只好跟大家说这节课讲的东西不要求大家掌握,下节课会重新讲。
关于技术培训这个活动的具体筹备,其实跟之前说的一般活动的筹备差不多,只不过技术培训属于一个社团内部活动所以又稍微不太一样。作为内部活动,技术培训不需要搞宣传,所以省了宣传部的心。财务部不需要出钱(毕竟也没什么需要花钱的地方),活动部也不需要出策划(讲课内容全都是讲师来定),只不过跑批条还是得跑,不然借不到教室就上不了课。最终新闻稿还是要发的,毕竟作为技术类社团,每一次技术活动都应该给学院和赞助公司看到,要不怎么领经费拿钱钱。
如果说微软技术培训作为“技术交流活动”其实更像在教室里上课,那么智能数据俱乐部的论文讨论会就确实更偏向于在桌子前交流。论文讨论会的活动一般而言也安排在每个周末。讨论组成员基本是从高水平同学里挖来的(当然也不排斥自愿加入),一般来说只有十几个人,所以讨论内容会更高大上一些。论文讨论会的讨论内容并不仅限于论文,比如我大二参加的时候讨论组讨论的是Ian Goodfellow的《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