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英才学院)大四老腊肉的大学生活科普(长文) (9)

由于ACM比赛和CTF比赛对技术能力的高要求,而且它们不像答辩类比赛一样评奖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所以特别受大公司青睐。在全国和全球顶级的ACM或者CTF比赛上经常有大公司来现场给获奖选手发面试机会,甚至直接发实习录用函。

科研篇 基本介绍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英才学院)大四老腊肉的大学生活科普(长文)

在大学里做科研,一定会加入某一个实验室,比如哈工大有“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研究中心”,“社会计算与信息检索研究中心”等等。一个实验室通常有几位或者十几位老师(老师可能有各种职称,比如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几十名学生。学生选定导师的同时也就加入了导师所在的实验室。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跟实验室名相符的,不过具体到实验室里的每个老师和学生,其研究方向会细分下去,有各种具体方向。比如模式识别的实验室里某位老师最近做的可能是目标检测和行为识别。一个人的研究方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他最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兴趣来发展推进和演变。而且对于老师而言,一般他学生的研究方向都会划归到老师的研究方向里去,不论老师事实上到底给予了多少指导。所以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教授简介里的研究方向十好几个,而且横跨各种大方向,其实本人并不一定真的搞那么多方向。

一个科研人员在短时间内的研究方向一般是固定的,研究内容一般是慢慢推进的。比如一个搞图像处理的人,他可能前年发表了一篇工作是分辨猫和狗,去年又发表了一篇是把前年那个工作的正确率又提升了5%,今年发表了两篇工作分别是提出了一种新的用来分辨猫狗的模型,另外一篇是做了些改动让模型除了分辨猫狗还能分辨猫的品种狗的品种。普通的教授副教授可能同时研究着两三个方向,有的可能同时做着四五个方向,但再多就比较困难了,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不过作为导师,可以把自己认为有前途的想法告诉学生,自己只做关键方向上的指导,让学生来具体攻关,这就能扩展导师科研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这也是学生做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的灵感来源之一。

有句话说: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就是导师指着地上的死兔子说你把它拿过来,硕士生毕业论文就是导师给你枪让你打死远处的活兔子,博士生毕业论文就是导师让你自己去森林里找兔子。这个比喻相对而言是比较恰当的。对于本科生来讲,导师不会对你的科研能力有很高要求,基本就是告诉你:这有个问题可以做,目标很明确,思路我也已经想好了,现在告诉你,你具体做一做肯定能在毕业前做出来。对于硕士生甚至部分博士生而言,导师会告诉你:这个问题很有研究价值,学术界现在有这么几种思路,你看看能不能做。对于一些科研能力一流的顶级学生,他们从科研能力上甚至不一定逊色于导师,这时导师会跟他们一同去研究这个领域的最新进展,寻找一个有意思的问题,然后尝试着改进已有思路或者创造出一种新思路去突破目前的最佳方案。

写论文并不是科研的目的,只是发表科研成果的手段。不过因为论文的含金量大致可以估计(当然也要看具体发表在什么会议/期刊上),所以可以通过论文数来评判一个科研人员取得了多少科研成果。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往往有一些人做一个问题的时候发明了一种新方法,得到了很好的效果,结果发现这个方法有普适性,还能用来做其它类似的问题。这个时候,虽然这个人只做了一个问题,但他能发的就不止一篇论文。他可以先发一篇讲自己用新方法取得目前最好效果的论文,再发一篇关于他发明的新方法能适用于各种问题的论文。这就是典型的分摊自己工作含金量的方法。当你做出的工作含金量不够高时可能只够发一篇论文,而当你做出的工作含金量特别高时,你甚至可以拆开来发好几篇论文,每一篇都有含金量。所以说论文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个人有多少科研成果。

不过上面的说法也不是绝对的,因为一篇论文的作者可能有多个,而每个作者的贡献程度可能不一样。在国内评价作者对论文的贡献程度,一般看作者在论文作者列表里的排名,也就是所谓的一作,二作,三作。论文的一作一般是主要贡献者,后面的二作三作贡献少一些,再往后可能就只是帮了个忙的程度。国内很多地方评定一些荣誉时,除了要求你的论文数量,还要求你在这些论文里是一作,就是因为这个标准。也因为这个标准,一些想要晋升的导师就会和学生抢一作,发生一些不愉快。不过不是所有导师都是这样的,天下好导师很多,坏导师也很多。具体还是要在选导师时注意避坑。

组会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zzxdfp.html